标签:
杂谈 |
昨天晚上,忽然在微信群里跳出一条消息——
一个小姑娘走在小区里,忽然间就被路边窜出来的大狗扑倒后疯狂抓咬,尽管大家合力把孩子解救出来,但头皮已部分撕脱,长约10厘米创口从左额经眉间在右眼内眦附近纵深划过右颊并止于右侧下颌角。通俗的说法,满脸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破相几乎不可避免。
消息从一个基层医院转来,因为当班的急诊医生有些犹豫,在不清楚大狗是否患有狂犬病、不清楚面部创伤是被抓的还是被咬的,贸贸然进行简单缝合都不会是最佳选择(很多时候必须敞开伤口不缝合以促进引流,让伤口缓慢愈合)。第一步的接诊处理往往决定了病人将来可能完全不同的命运:她可能会感染狂犬病毒,可能会有包括破伤风在内的严重全身性细菌感染以至于丢了性命,也可能挺过这关后在脸上留下巨大的瘢痕,受损后的皮肤肌肉失去部分或全部功能,必须接受后续多次手术及药物治疗...
经过基本的消毒冲洗并确定没有危险后,这位基层医生没有马上进行下一步处理,他此时需要有更多专业的同行一起为这位不幸的小姑娘会诊,以讨论出一套包括目前、近期及远期都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案来。于是他让焦急的父母稍等片刻,他想为孩子多做点什么…
紧急求助的消息就这样快速接力转发到群里,这是个拥有几百名高年资医生在内的大群,马上从普外科、头颈外科、急诊科、感染科、整形科等方面的专业回复开始刷屏。那一刻,我真的为自己是一名医生而感到骄傲。所有力量瞬间迸发,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指导诊治,并强调注意事项及规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消息经汇总后又快速传回当事人那里,相信那位基层医生在收到这些“众筹”后的建议能更好地帮助小姑娘度过难关。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往往欲速则不达。每个医生都能理解当患者得知自己病情后紧张焦虑的心情——恨不得下一秒就能处理、再一秒就能康复。但请记住,没有瞄准而打出去的子弹是极难命中靶心。一位医生直截了当告诉你关于诊断或治疗方面需要等一等,你要相信,他并不是想害你,更不想把小病拖成大病,他有他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就是想通过更周全的筛查和讨论,更安全有效地保护你帮助你并把可能的伤害降到最低。
我经常遇到朋友向我咨询。在他们询问之前,不少人已自行百度了一堆网上说的东西,若是边上有人添油加醋,加上脑洞再大点,敢直接把自己吓出一部韩国苦情剧来。我总是让他们把病情再好好过一遍,把检查报告梳理后再做下一步处理。可有人不听啊,“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这里问七问八,有用么?”
当然有用,诊断治疗都有用。这话我不仅对朋友说,对我的病人也这么说。特别是通过活检病理确诊为癌症的病人,第一反应常常是“医生,求求你,快切了吧,再不手术就来不及了,我不想死啊!”我特别理解他们的心情,换谁遇到了不是这样呢。可若想打败肿瘤,不按照肿瘤的临床治疗路径来还真不行。术前该用放疗把肿瘤缩小控制的就必须好好做上几个疗程,该用化疗的就老老实实根据情况化几回后再评估。在等待手术的最佳时期到来前,我们不是让人无聊在家玩游戏,化放疗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是治疗,同时也是给医生有机会观察判断肿瘤是否对目前的方案敏感,以便今后进行相应调整。毕竟术前肿瘤还能看得到,大小有没有变化非常直观。要是等术后只是凭经验和感觉来操作,基本和雾霾天上高速差不多。
看病讲究策略和时机,为人除病消灾是医生的本分。必须承认,的确有人出于利益考虑而有意拖延,但我不认为那种人配得上“医生”二字。绝大多数的医生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顺利恢复、健康出院。哪怕在短时间里你觉得他没有达到你希望的速度,但请务必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用流行的说法讲,谨慎的我们正在憋大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