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茫然尘世的珍宝

(2024-10-12 10:32:11)

 

                        茫然尘世的珍宝

 

 

很多年了,我一直想写一本《茫然尘世的珍宝》。因为:这句话,就是我写作和身世的概述。

 

在我的文章里,读者很容易看出珍宝,也就是我生命中那些珍藏的时刻,但是,它的底色,其实是茫然尘世”——淡泊宁静的山水诗,发韧于杀戮频繁的魏晋乱世,看上去酷帅洒脱的佐野洋子,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擅写田园花草的梅·萨藤,是躁郁症。

 

作家、艺术家的平静快乐,永远是在摆荡中求衡的平静快乐(那种无痛感的固态平静,通常是因为拥有它的人不敏感,有钝感力护身,这样的人也不会想创作了)。而敏感人士的平静快乐,是在痛苦虚无中厮杀出来的一个片刻……正是我经历过太多痛苦,所以才会那样爱惜每一个发光的瞬间。

 

在写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诚实。诚实,不仅是一种品质,它更是能力和勇气——眼力好,头脑清明,能对现实做出客观的认知,也勇于直视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而不是用最优值理解人事,以此让世界显得不那么尖锐。一个人,当他诚实地面对自我时,他就能坚持走过生命的暗夜。而当他诚实地面对外界时,作为时代的在场者,他就能更精确地去记录世界落在他身上的光影,由自身映射出时代的真实样貌。

 

技术方面,我惯用水溶式写法,让读者只觉甜咸却不见糖盐。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去写日常人事,不空谈道理,不刻意诗化,而是让我穿过血肉的生命感悟,在读者心中荡开,唤起读者自身沉睡的内在体验……我渴望写出涟漪一样的句子,而这个涟漪的振幅,由每个读者自身的生命体验而来。

 

我以为:文章像一个任由读者参观的房间,写完后,作者应该关门离去,把理解空间让给读者,不要过度侵占读者的自发解读空间。但是,现在的大环境非常浮躁,就像一个大卖场,人人都在用最大的音量吆喝,为了迅速抓住顾客(读者),作者不得不写出多巴胺满满的句子,像广告牌一样挂在高空。这片发光区域面积越大,就越容易被关注。

 

可是,如此一来,文学中最迷人的那些山岚微雨,就散逸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当生活被还原出来时,本身就此中有真意了,此时,忘言才是个重要的技术。

 

当下,我们每天都活在网络传送的虚拟现实里,从早上起床开始,就陷溺在手机上蜂涌而来的各路信息和段子里。你是否记得,中午吃饭时,你对面那张脸长什么样?你是否感觉到初夏绿叶鲜活的呼吸?上一次你和人面对面深谈是几时?这些具体的东西,都被概念化的信息给隔绝了。所有人,就像被膜状物裹住一样,阻断了对生活的切肤之感,活在头脑风暴的漩涡里。因此,大家才感觉焦虑虚无,无法获取真实生命能量的支持。

 

我读过两本回忆录,都是写小院生活,平淡之极。就是一边摆桌子吃饭,一边看院子里刚开的晚饭花,天黑了,眼睛看不真切了,饭也吃完了,收桌子。还有一位写五六十年代的,入秋时节,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九花儿(菊花)的吆喝声,鱼、肉是马蔺草捆的,棕子也是,拎手上,下了锅,都沾了草木香气。胡同口的老太,太阳穴上贴着薄荷叶子说沾点凉气。庆祝建国十年,政府号召大家种木芙蓉,政府从城外拖来很多树苗,一毛钱一棵,大家伙儿都种,争相比着谁种得好,这院子都变美了。粮油紧张,香烟更是稀罕物。烟瘾大的人,动脑子找替代品,嘿,就种起了芝麻叶……我对这样的记录者心怀感激,他们让我抚触到生活的声色气味,在那样的时代中,老百姓正是靠着与具体之物的连接,才维系住内心的秩序。这些打动着我。

 

身处高科技时代,经验被抽象成无须触摸的形式,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去实体化的过程。我们越来越忘记了,塑造着我们的思想的,是我们身处于世的切身体验——空间、质地、声音、气味,在周遭的物质形态和我们的内心思想之间,存在着意义重大的交流(麦克法伦)……这个世界有太多急切地站队、掐架,太少耐心地看见、感受,我们有必要去唤醒这个世界的物质性。

 

而我,就是想重现真实的生活流,所以文中我保留了生活的正常流速,没有给它拉进度条,也没有大悲大喜。如果你觉得有些平淡琐碎,那么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每天来回穿行其中的生活,它是否就是这样呢?我是可以把枝叶删掉,直奔高潮时刻,端出一个更顺滑刺激的梗概版,可是,生活何时对我做过这种简化处理?那些磨折琐事,我可是一分钟一分钟挨过来的。

 

我记下了一些琐细的亲子生活,绝非想讴歌母爱的伟大,更不是炖一锅母慈子孝的鸡汤……我是想记录下母职这无法反驳的天命,它的重量落实在具体生活中,被分解成砂砾的那种颗粒感。当代女性不是被饥荒和战乱给摧毁的,而是被日复一日、每日穿行其中的琐碎给慢慢磨损的。

 

这磨损,本来就是隐形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自己是如何逐日变旧的,就是因为它不是大刀迎头砍来,而是混在日常琐事里的颗粒。因此,我也不想把它写成战斗檄文,我只想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疲惫无奈,偶有温馨时刻。

 

我希望读者能静下心来,让那条挟带着很多碎片的河流从你身上流过去,恢复对真实生活的知觉,重新建立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这是我希望文本被打开的方式。佩索阿的诗里写:什么都不想,就是完全占有灵魂。什么都不想,就是全身心体验生活的潮水涨落……”。恩,就是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用南京话写作
后一篇:忽听海棠初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