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得苦中苦

(2023-08-12 08:01:18)

关于小孩的成长,无论是在家长群,还是平日里朋友的聊天里,我常常听到一种论调,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吃苦,不成才”“小孩就是要打,惯子不成人”“现在的小孩就是没吃过苦,太娇气了”……等等。我欲要与他们讨论,又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还得专门开篇详细阐述才行。

 

首先,吃苦,有很多种,这种吃苦和那种吃苦,它们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就随手列举几种吃苦吧。

 

A型吃苦。看艺术家们的传记访谈,你会看到,他们真是充满激情地生活着,让我这个观者都心潮澎湃,比如霍克尼,八十二岁的老人家了,不停地在谈论他最近在用IPAD画画,全球各处飞,举办3D画展,他还悉心研究维米尔等画家的透镜技术,为此著书。老爷子早晨五六点就起床了,用IPAD画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然后继续辛苦地工作,如果到了出稿期,他就全封闭工作,不会客。年轻时,他的床头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立即起床工作”,因为画这张告示花了他两个小时,画完之后他立即投入新的工作,把进度再拉上去。现在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说他觉得时间更加紧迫,更要抓紧了。之前看梵高日记,也感觉他近乎是自燃式的工作,喷薄的、爆发式的密集作画……在短短的三十七年的人生中,梵高留下1080幅画作。

 

我女神佐野洋子上美术大学时,日本经济刚刚起飞,武藏野美术大学连校园都不存在,就是一幢三层破楼,有的男生用麻绳系紧裤子就来上学了,家境赤贫的佐野洋子,在学校小卖部打零工,为了一个小时赚一块面包和三十日元,就是在这种陋室之中,佐野洋子写到:“大家都学得很认真……评讲那天,学生们一个个摆好自己的作品,各个都怀着由衷的紧张、惊叹和期待。不等老师讲评,我们就都明白了,何谓个性,创造的惊奇。我体会到了沉睡的才能渐渐绽放的恐惧……那种贫穷,是何等幸福的贫穷”——“恐惧”这个词用得真好,可能是一个人被擦亮的自我惊到了,她甚至不认得那个日日更新的自我,就像我们隔一阵子没看见的小孩,发育太快,已经认不出来了,这现象,常常发生在自我高速成长的青年时代。

 

以上这几位,仔细想想,其实都很辛苦,高龄老人还在高强度的工作,年轻学生那么艰辛清贫的学习环境,但是,你在他们的话中,根本嚼不出苦味。因为人家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啊,那工作的艰辛,自有创作的快感来回甘。于己,他们得到了创作的满足感,于人类,他们留下了富有美感的作品。于公于私,这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吃苦。

 

B型吃苦。皮皮喜欢罗尔德·达尔写的童书,所以,我给她买了达尔的传记。在书中,达尔回忆了他的战斗机飞行员生涯。1939年,23岁的达尔在壳牌石油公司驻非洲的分公司工作,在收音机里,达尔听到英国对德宣战的消息,他立刻辞去工作,开着小汽车,穿过非洲草原,奔赴位于乌干达的英国皇家空军总部,报名参军。第二年他被派往希腊战场,当时在那里的德军拥有五百架战斗机,外加五百架轰炸机。而英国皇家空军呢,他们有十五驾战斗机,再加四架轰炸机。飞行员的数量当然也是比例悬殊。所有的飞行员都是超负荷运作。我看了下达尔的作战记录,在49号到12号之间,他共计起飞十二次。每次就是上天激战、冲出重围着陆,飞行员稍作休息,机械师赶紧小跑着过去,把机身弹孔填好、变形钢板敲平、装油、补充弹药,接着再起飞,继续打,异常辛苦。因为敌机数量占压倒性优势,很容易被围歼,每次起飞,都有回不来的飞行员,到英军撤出希腊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活下来的飞行员了。达尔的妈妈是个寡妇,达尔是她的独子,达尔妈妈每次看到邮递员送来的淡黄色信封,都不敢打开,等达尔妹妹回家来拆,她生怕那是阵亡通知。有一次上面写着“亲爱的夫人,我们遗憾地通知您,您儿子受了伤”,母女赶紧拿出珍藏的好酒庆祝,太好了,总算没死啊。

 

这些在抗战中苦战负伤、担惊受怕的军人和家属,他们吃的苦,是为了保卫祖国的尊严,为了捍卫人类的正义,这苦是崇高的,让人钦佩。

 

C型吃苦。来看这个社会新闻:“一位年仅19岁的小伙子,从某台企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青春,接下来几个月之中,相继有13名员工跳楼,这就是著名的十三跳事件。”据专家称:此台企每天连续工作812小时,还要加班。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机械工作和巨大压力,使工人们倍感痛苦,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变成机器。并且,这种吃苦,既找不到意义感,也看不到前景,也没有高额回报,以上诸多原因,导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这种吃苦,是社会对人的物化和压榨,它是悲剧性的。

 

D型吃苦。中国古代有种陋习,就是“缠足”。女孩从四五岁就得用布裹住脚,阻止其正常发育,使其变成笋形,如果女孩一双天足,就很难嫁出去,为了让女儿有个归宿,父母不得不给其裹脚。缠足严重伤害身心健康,它是一种荒唐的习俗,所有因裹脚而苦的女性,都是时代风气的受害者。

 

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你们觉得,在当前的大环境里,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吃的是哪种苦呢?

 

我的想法是:这是一道多选题。

 

有些苦,是必须要吃的。皮皮上小学低年级时,每天都要认字,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自己在那翻书看——过去她都默默地捧着书站在我身后,等着我给她读,她从小就知道,妈妈一打开书或是电脑,就是在工作,是在给她挣钱买薯条和玩具,不能打扰,她就一直在那里安静地等着。然而现在她识字了,能独立阅读了,她把她书柜里的绘本童书都找出来,自己重读了一遍又一遍,高兴极了。那一刻,我倍感老师的伟大,一个小文盲送进去,没多久,还给我一个能自行阅读的孩子,文盲和非文盲,那生活质量差远了。这个学习的辛苦,性价比真高。

 

又如:去年某晚,我们都在看书,皮皮正在背历史,学到唐代税制,我说历史很重要,哪怕你将来学美术史、工美都用得上。人文、艺术学科都是彼此相通的。我当晚正好在读唐代丝绸图样,它的发展就是与税法相关的,我问她唐代盛期使用的是什么税制?皮皮说是租庸调制,我说对,其中的“庸”是什么?皮皮继续背:就是每户20天劳役”,我说:这个劳役可以用丝绸来抵的,就是纳绢代役,丝绸当时是奢侈品,几乎等同于硬通货流通,它直接进入了经济贸易体系,可以拿来支付军晌或典出钱来。所以丝绸业迅速发展,织物图案也日趋华美了……所以,工美风潮也是与税制隐秘相关的。就好像妈妈读的建筑史,书的开篇,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来启动,这些对建筑风格都是有影响的。如果缺少历史常识,很多古代小说和诗词你都理解不了。总之,不管走哪个专业方向,必须要有广泛坚实的知识体系,才能游漾其中。历史是一定要好好学的。

 

再如:小孩暑假去画室集训,从早画到晚。画画比上文化课都累,因为它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型打错了,构图不对,这幅画就废了。我跟小孩说,这个苦你得吃。但凡是搞艺术或是文学,它至少有两个要素,一是天赋感受力,二是把源头灵感落实为作品的实操技术,而这个技术,一定要通过大量刻苦的练习才能习得。你技术越好,将来工作时就越得力,表达途径就越通畅,这个苦会内化成你的能力。并且,在吃苦的过程中,你会收获为了理想而拼搏的快乐,磨练意志,加固自我。这个吃苦,最终的受益者,正是你自己。这是有意义的苦。

 

但是,有些苦,是让人无奈的时代怪状。比如熬夜刷题、拼命恶补,它纯粹是为了应试,为了“多考一分,杀掉千人”,说白了就是这个时代的过度内卷所致。而且,即使你不眠不休,连夜奋战,也未必有什么清晰的前景。以我们江苏为例,所有孩子中有一半能升入高中,高中生中,有百分之一点四能上985,近几年本科率还在逐年下降,形势越来越严峻。也就是说,即便孩子已经吃尽苦中苦,也看不到明朗的前途,就算你侥幸考进一个大学,后面还得继续卷,考研、考公、考编、考雅思、考第二专业、考各种证书,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了,那工资也很难在一线城市买房育儿。这个苦,它的尽头也不知道在哪里。

 

A型吃苦和B型吃苦,为了理想/信仰/人类幸福/热爱的事业而苦,为了学文化/练技术/长本事而苦,它是有内驱力的,身在其中的人,会收获丰厚的人生体验,激发生命活力。而C型吃苦和D型吃苦,它是被迫的、内耗的、无意义和前景的,会把人慢慢掏空,使人走向绝望和崩溃。当代青年的迷茫痛苦,不仅是因为吃苦,更是因为,在这个吃苦的总量之中,C型和D型吃苦占比越来越大。

 

当然,个体无法对抗时代,我们只能尽量适应现实,与之巧妙周旋,帮助小孩在接受现实的过程中少些痛苦,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不考虑大环境因素,不去反省自身是否提供了好的资源和平台,不去想想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以身作则,反而把所有的不幸通通归责为孩子不肯吃苦,非打即骂,这类家长就让人无语了。试想一个场景,一个小孩骨头都快被裹断了,还被家长打骂:“就你不肯吃苦,看看人家隔壁二丫头,骨头折了都没哭一声,媒人捏捏她那脚,让她走了两步,可满意了,瞧人家现在嫁得多好,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穿的都是绫罗绸缎,就你哭的声音最大!看你嫁不出去怎么办!向人家二丫头学学!”不裹脚确实嫁不出去。但裹脚这件事,它是对的么?

 

孩子吃着苦,既找不到意义感,也看不到前路,连他最亲的亲人,都不能给他提供情感支持,反而向他施压,在这种孤立无援的绝境之中,他怎能不痛苦?不绝望?不抑郁?

 

我想,一切的爱,对伴侣,对孩子,不仅是物质上的赋予,更重要的是,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血肉之躯,去共情他的痛苦吧。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供各位一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