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眼之热情

(2018-06-10 09:14:26)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电影里,维米尔是朱丽叶的色彩启蒙老师,教会她“看”的那个人。他 问:你看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 女孩凝望着天际的云絮,迟疑的说:“白色?”,她再看,又说“不,有蓝色、黄色、灰色……有很多颜色。”

从此以后,女孩的世界将会缤纷,更准确的说,是“视界”。

我至今记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和她常常去附近的大学校园散步,回来以后,她用画笔,我用文字,记录当天的情形。结果让我有点吃惊,她记得树叶在树枝的什么位置,记得准确的色彩分布,我只有一个想当然的文字总结,也就是说,在我“看”之前,我的头脑,已经拿固有的概念,把这个题目回答完了:“树叶是绿的,天是蓝的”,我“看”到的,是我脑海里预存的。而孩子看到的,才是新鲜真实的万物。

从此,我每次在湖边散步,山下仰望,都记得要拨开陈见,看见新天新地。

看,是打开自己,接纳万物,让众生涌进肉眼,进入心眼。同样,写,不仅仅用脑子写,也要用身体和心。

有时,我看到一些文学作品(不是学术论文那种),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脑子在思考,像一台高效的机器一样,整合各种资料,吐出精密的精神产品。可是,这个“人”,他没有肉身,没有情感,也就是说,他的文章中,没有对生活的体察,没有启动情感机制。这种感性能力过度缺失、完全失衡的文字,会让人生出智力膜拜,却不动人。我一般是拿这种书做脑力强化训练用,就像运动员通过器械练习来增肌。

再谈谈梭罗,我对他的喜欢,是基于他完整的作品体系,也就是说,除了大名鼎鼎的《瓦尔登湖》,更是后半生的《野果》、《种子的信仰》,梭罗的论道,说实话有点繁冗,而他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是他后期的身体性,也就是,他迈开双脚,甩开膀子,大步走进田野,顶着一个标本收集架,带着满脚泥巴,去看六月二十八号开的花,去看某日又多长了几公分的草,去观察和体验。他也启动了美国自然文学的行动之风气。

科学家海因里希写的《夏日的世界》、《冬日的世界》,是近期看到的最优秀的科普书。他记录并画下了很多动植物,扎实有料,信息量满满——写草木鸟虫,其实我更喜欢科学家和农学家:摆事实,讲原理,列数据。朴素、精确、可信。不添枝加叶,不漫天抒情,不过度人格化——文人写花草文,常常有一个弊端,就是还没有仔细的观察,就开始抒发情怀了,不紧扣观察对象,松手太早,文学化的“美颜”,淹没了事物的本相。

有次,在图书馆翻本书,作者写着写着,突然开始大幅抒情和华丽的描述了……很简单,他碰到了知识盲区,又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观察,就用“加戏”这种假动作,来绕开……这种浅技术没啥意思。可以朴素的清浅,也可以用心的深刻,写作,尤如做人,最重要是:老实。

海因里希,他是真的睁开了眼睛去看的,我记得很清楚,在他画的树枝上,我看到了松鼠的小啮痕——很多博物学家(比如奥托和雷杜德),包括一些自然爱好者,都擅长手绘。与瞬间占有的游客式摄影不同,一笔一笔画出的手绘,是通心的,它需要极为认真的观察,近乎于层层深入的沉思。

科学家的书,都是干爽紧实的,没有水汽弥漫的抒情意味,但是,仅仅是这双热情的眼睛,已经动用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一个人有多爱这世界,才会在零下十几度的冬日,天天去森林里看鸟,爬上树梢,研究鸟巢,再搓暖了手,不厌其烦的在本子上,画下飞羽、廓羽和绒毛啊。

作为一个一丝不苟的天蝎座,看到这种句子,感觉真是踏实啊:“你能听到那只鸟高亢的哨声,那是每只翅膀里那三根长硬了的羽毛,随着它每秒十六次的稳定排翅节奏发出来的。”这样的句子,经过严谨的观察,缜密的实证,让人放心。它是宜家的三角钉,把文意,稳稳的钉住。不含糊,不暧昧,不怕担责。

有时候,我们遇到了不愉快的事,颓丧不已的时候,与其听一堆妙语如珠的大道理,还不如去逛逛街的效果好,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肤浅的恋物和消费主义,而是:之前我也写过,我非常喜欢西西笔下的逛街。那些街市的物质气味、橱窗陈设,每一个物体所带有的事件气味,会让人和真实的世界,产生切肤的情感联系,而这些东西,让人落地,拖拽着你,生出“生趣”,这才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源。

《哀悼乳房》中,西西在得癌切除一侧乳房后,去逛街,细细的、梭巡式的看橱窗,那段文字,谈不上文采斐然,更没有精彩的观点,只是用眼睛去看橱窗而已,可是,看得我落泪,因为字里行间渗出的“活着真好啊”,虽然她没有说出来。

这“眼之热情”,就是生命热情。


眼之热情
图片来自雷杜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美的挽留
后一篇:夏日六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