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附近的人

(2007-04-15 16:36:00)
标签:

杂谈

月子里不方便长时间用眼,看的就都是些“零食”,拈两块,放在嘴巴里,咀嚼半天,于是乎,就想到了车前子,找了《手艺的黄昏》来看,这本书也是有年头了,应该是十年前出的,那是车前子从诗人改行做散文家的前中期作品吧。笔法都还非常调皮,且跳跃,带着诗的轻灵,不甘心落地的炫技,这么着,看的我忒有挫败感,“明代家具的走向,就是一根凄美的线条,那就是一条线的概括能力。”他说中国文化就是线条文化,这个我能凑活着做个临界的理解就是:明代家具骨相清奇,不重细节雕琢而重整体线条走向。就象中国文人不爱牡丹而爱梅兰一样,也是因为它们不以丰满的肉体美出局,而是胜在线条,比较便于写意,而在中国文化人看来,写意是比写实更高级的。我对他的理解 ,都是无法真正接触到核心的,最根本的,我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核心的存在。

 

邹静之说,车前子把诗当诗来作,把文当文来写,把画当画来画,把酒当酒来喝,把女人当女人来爱,把生活当生活来过,此乃老车是也。他又说:金农一分,周作人三钱。评弹祁调半分,言菊朋两瓣,玉华台淮扬菜厨子顾三哥四分,古董败子 何先生二两,白石一块,八大一方,约等于车前子。(妈呀,我很少用引文,尤其是这么长的,觉得引文会污染作品的原创性)。这么说当然没问题,我是说从技术的角度,但是,没有一个美人的美是可以用眉眼比例概括的,我觉得车前子的美,始终是在一个诗人的变格上,这个术语也只是一个“附近”的词,并不精确,我想说的是,我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一首诗,但是有时,我能理解某首诗中的意境,那种湿漉漉的空气,由文字中辐射出的某种氛围。

 

车前子早年的散文,好象都是比较文化小品的那种,游戏笔墨的,更多的是诗和画的补充,也许前二者才是他真正的注意力重心所在。写的东西也是信手捻来,看不出什么文字准备功夫,(你再看他后期写江南的文章,很多引擎资料的底纹,都渗透出来了老牌作家写游记之前查地方志,老车同志是上网.挨千刀的因特网啊,硬是把一个手艺忒好的人,整成了一个高级引擎作家!).文章也没什么大的实意,因为没有实意的重,所以分外有笔墨的轻。要看一个诗人的留痕,看他早年的东西,最好。都是一些生活小品啊品画笔记啊什么的,后来他到了北京,距离造就视野,他开始写了一系列以苏州为意旨的散文集子,才有了溯源江南文化的厚重,继陆文夫之后,他开始成了苏州的代言人。

 

苏州的园林(《品园》,其实里面只有第一篇写沧浪亭的最好,质感细腻),苏州的吃(〈好吃〉,山东画报的这套集子里,这本是最好看的),苏州的碎碎念(〈江南话本〉〈中国后花园〉〈鱼米书〉〈云头花朵〉),记忆旮旯里的灰尘,都给扫出来成文了.由此咀嚼过度,虽然牙缝里的肉屑,也能给老车摆弄成一道菜。但是,待真正写到〈好花好天〉,气势已经是强弩之末,慢慢变为弱音。(我这么说也不对,<好花好天>首先是部合集,写作时间上有前有后,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是,它的技术是很圆熟的,只是写作情绪疲塌了是真的,没办法,可能是为作稻梁谋,他近年的同主题写作太密集了,这大概就是以撰文为生的职业文人,他的柴米生活对文字的磨损吧)

 

南京说起来很有几个知名作家,苏童啊,叶兆言他们,但细细考证起来都不是地产的,他们都是苏州帮,老车同志的文章,就是典型的苏南人的文路,精致,考究,有文化底蕴,整体看不见得格局有多大,但在细节上很见功夫。象是老车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苏东坡和儿子制墨,结果不小心烧了房子,儿子很心痛,苏却淡然的说“好啊,墨给熏成了“。忽视整体的现实背景,享受细节快感。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心。心是什么,就是最甜美的日常细节,冬天的羊肉火锅,夏天的冬瓜火腿汤。几壶清茶,几本闲书。老车同志是这样:他被江南文化滋养着,喝点小酒,写点闲文,画两笔写意画,却并不成文豪,画家,酒仙,因为:执着心一起,魔障即生,所以,对这些,他只是温爱着,当作与生活平行的一些滋补品,他是努力要活的实在的,生活必须先行于艺术,如是,他活的很甜润.

 

他是个知识富贵,信息储备大,随手拈来都是漂亮的小典故,再经他诗人的跳跃性的思路一整合,马上就是云蒸霞蔚的硬道理。他的东西基本都是歪理,剑走偏锋的那个路子,所以,非常对我的胃口,我也说了,我这个人对好坏对错一概没有概念,你说地球是方的,也行,只要你摆的平逻辑等式就成。我会很享受这个辨证快感。我想起老车有一篇文章里说,他住在学校的附近,每天听着学校里小学生做操的口号声,不禁感慨万分,想着自己始终是“附近的人”,学校的附近,秩序的附近,他没受过正规教育,全靠自学出身,由此他亲近背景相似的沈从文,由此我亲近他,我们都是文化上的亚西亚孤儿,没有人拉扯,只靠着自己四处拾荒长大,因为没有文化母体,所以他自立心很强,从不迷信白纸黑字,只依赖自己的经验,我信任这样的人。

 

有时我看着看着,就跟着唏嘘,我想我自己也是这样,从来没有得到过附着在秩序上的安全感,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去谈恋爱了,别人谈恋爱了,我去结婚,别人结婚了,我又想回去读书,我倒没做错过什么,只是时序没排列整齐,以至于把一生过的颠三倒四,乱七八糟,扶也扶不起,简直不堪收拾。时间这个东西,好象从未在我身上匀速的流过,我也不曾和它并行不悖的成长过,结果,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就这么,白白的老掉了.我怎么又开始七扯八拉了,这不是受老车同志的影响么,发乎情而止于感慨,至于感伤那就太严重,大可不必了。哈哈,你还是能听出我的怨气吧,这么着就更觉得他的近,也就是远,因为那种有形无形的名士气。我的不合时宜成就怨气,他却自成了一个小宇宙。

 

"http://images.blogcn.com/2007/4/14/10/yuyiwang,20070414105628628.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7/4/14/10/yuyiwang,20070414105612505.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7/4/14/10/yuyiwang,20070414105606749.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7/4/14/10/yuyiwang,20070414105548817.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7/4/16/9/yuyiwang,2007041609180042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男人的情愫
后一篇:老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