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作人笔下的俳味日常(一)

(2005-10-20 11:28:00)
标签:

杂谈

周氏兄弟都以杂文见长,我却分外喜欢他们的散文,尤其是周作人的,落到衣食住的实处,带着俳味的那些散淡行文——周作人在东京的时候,想念家乡的风物,其中有一味虾壳笋头汤,是他絮絮不忘的:大虾子的虾仁挤出后所余的壳,配了老毛笋的笋头,用一点干菜垫底,拿小锅灶熬点清汤出来,内中并无可吃之物,还有股子寒素气,然汤味请鲜,淡而致远,如俳句之味——周作人笔下的日常,亦有这种俳味。

周作人写过关于鲁迅的书,如《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其实鲁迅只是一个用来开题的引子,书的实体,是绍兴的民俗白描和民国人物志。这种类型的民俗志,之前还有一本范寅的《越谚》,范与周作人的叔祖是邻居,小时候周作人曾经看到他用糖果诱小孩子唱歌,用以收集童谣,此人老境窘迫,为家人在灶房吹火——民俗志不是什么能够沽名钓誉,或是赢利的书,此可见一斑。

相关的民俗,亦隐隐出没与鲁迅的小说里,比如《风波》——里面的男主角傍晚摇撸归家,远远近近,河滩上的邻人们,都拿水泼了家门口的泥地,搬出小方桌,摆上蒸干菜,准备开饭了——这是典型的江南家居生活,一直到现在,在车前子的写食文章里,还是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江南的夏季,燠热难挡,即使太阳下山后,暑气仍在,泼凉水在石板地上,几乎可以看到地气蒸腾而起——鲁迅到底是个写小说的,就是写《朝花夕拾》的那样散文体的回忆录,还是会有很多描述性细节,近镜头,较之于他,周作人几乎都是淡淡的直陈事实,墨线勾勒的中远景。信笔拈来,拉家常一般,随意地跟着笔锋游走,点到要害处,嘎然而止,不再多话。看似随意,内里无所不包。这就是功力所在了。先随录如下:

新年拜岁——守岁的风俗各地皆有,绍兴人给孩子的压岁钱是方正的百文大票子,用红绳系了,或红纸包了——民国时的钞票印刷质量,我疑心是不太好,因为据说是要平时留意收集了方正的票子,过年时用作压岁钱。彼时周作人的压岁钱是一百文,换算成泥青蛙则可买13个,算是很大的一笔年终奖了。绍兴是水乡,拜年时是坐船出行的,孩子们都是诗书人家,平时野外活动机会甚少,到了新年,穿了齐整的红衣白靴,用红绿绳缚了荸荠头——即北方的朝天辫,大一点的姑娘,用银饰簪头,随着父母去拜年。

上坟——彼时风气闭塞,妇女出行机会甚少,清明上坟于是成了大事记,古风犹然,见于张岱笔下“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座船,必巾,必鼓吹……下午必就其地势远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大夫家花园”。张岱亦是绍兴名士,虽是用排比造兴,也看的出他对这趁势奢靡的恶风,很是厌弃,哈哈。此风至民国尚存,周作人的家族算是大族,上坟时仆佣妇孺,大小男丁,满满荡荡的有好几船,坟山都在小岛上,下了船,扫完坟,祭完祖,则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满山乱跑,随意嬉戏,清明时,春意已深,杜鹃,映山红,和牛郎花都开到盛时,漫山遍野都是春意,待孩子们抱着满怀的春花回来,船缓缓离岸,船上的女人们挽了袖,洗净手,温了绍酒,煮开暖锅——类似于现在的小火锅,清明时地气未回暖,早晚尚凉,吃冷食怕伤肠胃,火锅里用鱼丸虾饺垫底,佐以各种素菜,口味想来很不坏:)))由妈妈(用人)们照顾着吃饭了,杜鹃花头上插戴着,沿窗沿散落着,它的明丽溢出船舷的画框,照亮人眼,绍兴话说“上坟船里看娇娇”,娇娇类于现代语境中的“漂亮美眉”,本是浪子轻薄语,想来孩子们的兴致多半是在花,倒不在娇娇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