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气味的小说

(2005-10-16 16:31:00)
标签:

杂谈

看周作人译文集,一共两本,一本是小说,另外一本石川啄木短歌集,寄给齐齐了。我是不太看日本小说的,心里也一直存着偏见,觉得日本文字的寒薄相,换算成褒义词就是请浅,所以好的一些都是随笔,或是随笔气味的小说,另外一路的好小说,是西化的,比如安部公房,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也许周作人欣赏的就是小说中的随笔气味也说不定,也可能彼时还没有西风东渐,本土风味尚存。

对比武者小路实笃的《第二的母亲》和铃木三重吉的《金鱼》,首先是视角的厚度不同——武者是还原视角,就是直接把心态拨回孩童期,用心理白描细节,把初恋演变成大大小小,错落的心理事件,线性的打开,而铃木则是平行叠加着一些事件的碎片,他的视角是混合的,不停的用现时的道德律,盘点着过往,我们看到的回忆,其实是经过加减乘除,得失清算的,这就使回忆带了点自伤的意思——回忆里自然免不了自伤或自得,但是煽情手势太大,总是危险的,好象有一个人埋伏在暗处打着节拍——“一,二,三,准备感动,一,二,三,准备掉眼泪”,那样。

《金鱼》这样的文字,作为读者,尤其是熟读言情小说的读者,在信任的同时,还应当宽容——因为这故事实在老套,这样的题材亘古存在——贫贱夫妻,牛衣对泣,男人遇着世事的挫败,渐渐被打磨了志气,暴躁,阴沉,住在污秽的家里,一个社会边角的弱者,把怒气倾泻到更弱的妻身上。终于她含着冤屈,哀而无伤的,默默的逝了,继而,他隔着厚厚的年月,回望,千里惊回梦,开始“伤“她了,又伤的不彻底,不坚决,更多的倒象是在伤自己,和绿意青葱的青春岁月。他的主观如此粘稠厚重,以至于她在回忆里都被他压扁了,成了一个抒情工具,带着标本的气味。

比如这样的段落“但是那时候的我,终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可怜的人,在这样的情状下,我还得继续写一行一行我的血都被它吸干了的著作,我有时在申斥了伊后,突然握住伊的手,独自流那不绝的泪,我哭的时候,她并不知道为什么,也为我含泪,我无论怎样做,伊都当作当然似的,默默的忍受”,行文中尽是这种孝色调子的悲戚话语,这使小说不只是朴素的悼念忘妇,还是一场被负疚干扰的回忆。对同情心盛大的人而言,也许是伤情的,而我是这样一个人:几乎把同情看作是一种罪——同情别人,首先是否定别人的自救能力,同情自己,则会产生判断的失准。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自私,自恋,走到半路的道德律,既不能宽厚到善待,又不能鄙薄到无耻——然而谁又不是呢?非黑既白,站在善恶两端的人毕竟寥寥,大多数人,都怯怯的活在灰色过渡地带,含混,不彻底,舍不得用力,吞吞吐吐的爱情,半黑不白的道德意识,对人,对己……我倒真有点心酸了,不是为她,而是为他,或是,为他体内的我自己。我们都一样,行事时只顾着一己之私,事后把自己清算一下,抵消一点不健康的内疚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了,然后继续自恋——如果亡妇再活过来一次,我相信一切还会重演。哈哈。我不知道《伤逝》是不是源于这个小说,小说是周作人译的,鲁迅的〈朝花夕拾〉,其实有点和日本随笔小说相通的东西——但《伤逝》的中正立场,使它逃过了这类小说通常会有的贫弱的感伤。

再看武者小路实笃的《第二的母亲》,觉得就很好,其实文字就象人一样,在五官身材之外,亦有它的表情和意态,有些文字的可爱处,不在于它的技术,而在于它的表情和意态,比如,〈枕草子〉,就象一个小女孩,歪着头,在撒娇,意兴扬扬的,不在于她说了什么,而是她这股子兴孜孜的劲儿,枕草子里,最高频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很有意思的”,它的好处就是这个趋光性,把生活的一点点深处的甜味,都用力吮吸出来了。你要真去细究她的意思,那倒不见得多有意思。

这话是说偏了,再说回武者。既然是随笔味道的小说,则意味着它结构的散文化,组织的随意,文字的肌理细腻,活泼流动。武者的笔法有点象后印象派的点画法,利用一些参差散落,色系类似的回忆碎片——即所谓“真纯的闲话”,造就淡泊却不是单薄的效果。

碎片一:“我”爱慕着贞子,却时时为自己的丑陋容貌所兀自鄙薄着,很怕别人觉察出我的心思,即使和贞子说话,必要平均分配给她姐姐静子一句,别人看着只是在闲话,其实少年“我”的心里却是很费力的在经营—一读的我不住的心酸,一个自卑,怯怯,自小孤僻的少年,对别人一点零星的示好,就当作宝贝一样供着,整个人的重心都压在上面,别人的寻常喜憎,一点微观的情绪波动,在他这里都是惊涛骇浪。他觉出了自己的卑怯,就更加鄙夷自己,反弹出数倍的自尊来,但别人哪有时间去分析他这么曲折的心路,只直观的看到,这个人冷傲的很,他就拼命去积攒些资本,支撑这份冷傲,反正也被误解了,就索性示强好了——我,少年的我,在武者的小说里,眉目青青的复活了,好小说是这样吧,看似不经意的,唤起一种集体潜意识中的痛觉。

碎片二:生病的时候,“我”听见贞子唱歌,很愉悦的样子,心里便很生气,觉得她无视我的病情,但过几天,和她在走廊里遇上了,很如意的说了几句话了,就觉得一切都很欣然了——文字是直行的,很孩子气的,然而贴心——青春期本身就是盛大而奢侈的网,每个转角处都有秘密的心结,武者的文字,绳结密集,这就是他打捞的方式。

随笔气味的小说 - 黎戈 - 黎戈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