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S.波娃的《女宾》,对波娃本人的恶感开始缓解。我甚至在想,当一个人自我状态开始苏醒,觉察一切都只是个人意识的折射时,是不是女权就已经产生了,如果这样定义女权,那么它不过是一种广义的人权。在书里,密布着这样的句式“她并不遗憾他不在身边,她反而有一种他不在场的快乐”“她来到这里,地毯的红光象一盏长明灯一样划破黑暗,墙壁,道具,楼梯一一浮现,她的存在使一切事物摆脱无意识状态,她赋予它们形状与气味,她拥有这种权利”,我想起小时候,看江苏文艺版的波娃回忆录,里面也常常有这类句子,“生而为我,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很明显,这种权利让她快乐。
有这样一个女人,姑且让我称她D——她是一个情绪配置参数很高的人,情绪流量大过常人。就象大多数这类人一样,她渴望着,那种波澜壮阔的生活。可是她象所有人一样,被卑琐的日常生活打败了,当她无法面对内心的挫败感,必须把它转移给别人,用以缓解与自己内心的对抗时,她身边的人,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她常常想,她自己是不是在利用成家这件事。有了家人,至少失败这件事就不会那么荒凉,有很多人会和她一起分担,如果遇上责任心过甚的人,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不健康的内疚感。所以这么年来,她一直都在抱怨抱怨,她处心积虑的展示自己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因着她的多刺,变成不那么可爱的弱势了。她没有得到预期的同情,为此她沮丧着,这又成了新一轮的挫败感了,由挫败曲折生出的挫败,哈哈.
由此我想起,同样超强的自我状态,自由意志的实践,会让两个人走向两极。波娃是终身未婚未育,一辈子住在旅馆里,天天去咖啡馆吃饭。D则是早早选定了生活伴侣,安心的蛰伏于一种水波不兴的类家庭生活,但是她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过那种几乎纯精神化的生活。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是世界上可以谋求最大意志自由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这点上,她们的动机是一致的。想起书里,波娃四处奔走着,为奥尔加图谋一份工作,她对奥尔加说“只需牺牲几个小时,你去给别人美发或是端盘子,就能换来几近完整的自由,这不是很好吗?”奥尔加看看她说“不是的,对我来说,小时候我和爸爸,一大早就去打猎,露珠还结在草根上,远远近近的都是鸟叫,我感到,自由,快乐,我所说的自由是那个”。在她的理解中,自由的前提就是:那是你不用去努力得到的东西。这点上,她和D是一个态势。
萨特,波娃和奥尔加,在几个月内的时间内,组成了一架实践意志自由的三架马车,出于三个人对自由的理解生歧,这架马车很快崩溃了。现在,我要说说崩溃以前的事。波娃一向自认为,她和萨特,同步的,共享一切生命经验,然而萨特是这样:看上去是一个体系很坚实,无法渗透的男人,可是实际上,他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动态,他从不与自身同步,任何新鲜观点的出现,都可以把他的平静,拉开一个大口子。这就使奥尔加的切入成为必然。
也就是说:当波娃自认为已经成功的定位了自己和萨特的关系,并且充满安全感的去享受两人之间的稳定性时,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因为:萨特厌恶一切完成时的东西。奥尔加对自由的理解,让他感觉非常新鲜。这个女人,从不与自己意志以外的任何东西妥协。她从不在不想吃饭的时候吃饭,不想睡觉的时候睡觉,她完美的把自己封闭在现在时之中,随性而活,及时行乐。她从不想以现时的牺牲去积累将来的幸福。而这恰恰是波娃对自由的定义和实践方式。
她去演一出戏,戏里有个采花的情节,她狂笑起来“我这辈子都没有爱过一朵花,让我去演这种戏,真荒谬”,她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定势的理解,她本人就是个直立行走的疑问号。这个,把萨特迷住了。奥尔加的对立面,就是伊丽莎白。这是一个处处布满了计划的女人,包括她自己的日常衣着,谈话手势,感情生活,甚至一个表情,都有着设计感,奥尔加则对她冷嘲不已:“一个女人设计自己以取悦男人,也罢了,可她,连独处一人的时候都在设计,她每天在不想画画的时候画画,不想演戏的时候演戏,过所谓的精神生活,却完全不顺应自己的意志,真可笑”。可是,在伊丽莎白的理解里,她恰恰在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实践自由生活。她获得性自由的方式,就是违背性忠贞原则,随便找个男人上床,以示没有被另外的男人控制。原来,自由这个词,就是以它的歧义而存在。
有这样一个女人,姑且让我称她D——她是一个情绪配置参数很高的人,情绪流量大过常人。就象大多数这类人一样,她渴望着,那种波澜壮阔的生活。可是她象所有人一样,被卑琐的日常生活打败了,当她无法面对内心的挫败感,必须把它转移给别人,用以缓解与自己内心的对抗时,她身边的人,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她常常想,她自己是不是在利用成家这件事。有了家人,至少失败这件事就不会那么荒凉,有很多人会和她一起分担,如果遇上责任心过甚的人,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不健康的内疚感。所以这么年来,她一直都在抱怨抱怨,她处心积虑的展示自己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因着她的多刺,变成不那么可爱的弱势了。她没有得到预期的同情,为此她沮丧着,这又成了新一轮的挫败感了,由挫败曲折生出的挫败,哈哈.
由此我想起,同样超强的自我状态,自由意志的实践,会让两个人走向两极。波娃是终身未婚未育,一辈子住在旅馆里,天天去咖啡馆吃饭。D则是早早选定了生活伴侣,安心的蛰伏于一种水波不兴的类家庭生活,但是她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过那种几乎纯精神化的生活。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是世界上可以谋求最大意志自由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这点上,她们的动机是一致的。想起书里,波娃四处奔走着,为奥尔加图谋一份工作,她对奥尔加说“只需牺牲几个小时,你去给别人美发或是端盘子,就能换来几近完整的自由,这不是很好吗?”奥尔加看看她说“不是的,对我来说,小时候我和爸爸,一大早就去打猎,露珠还结在草根上,远远近近的都是鸟叫,我感到,自由,快乐,我所说的自由是那个”。在她的理解中,自由的前提就是:那是你不用去努力得到的东西。这点上,她和D是一个态势。
萨特,波娃和奥尔加,在几个月内的时间内,组成了一架实践意志自由的三架马车,出于三个人对自由的理解生歧,这架马车很快崩溃了。现在,我要说说崩溃以前的事。波娃一向自认为,她和萨特,同步的,共享一切生命经验,然而萨特是这样
也就是说:当波娃自认为已经成功的定位了自己和萨特的关系,并且充满安全感的去享受两人之间的稳定性时,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因为:萨特厌恶一切完成时的东西。奥尔加对自由的理解,让他感觉非常新鲜。这个女人,从不与自己意志以外的任何东西妥协。她从不在不想吃饭的时候吃饭,不想睡觉的时候睡觉,她完美的把自己封闭在现在时之中,随性而活,及时行乐。她从不想以现时的牺牲去积累将来的幸福。而这恰恰是波娃对自由的定义和实践方式。
她去演一出戏,戏里有个采花的情节,她狂笑起来“我这辈子都没有爱过一朵花,让我去演这种戏,真荒谬”,她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定势的理解,她本人就是个直立行走的疑问号。这个,把萨特迷住了。奥尔加的对立面,就是伊丽莎白。这是一个处处布满了计划的女人,包括她自己的日常衣着,谈话手势,感情生活,甚至一个表情,都有着设计感,奥尔加则对她冷嘲不已:“一个女人设计自己以取悦男人,也罢了,可她,连独处一人的时候都在设计,她每天在不想画画的时候画画,不想演戏的时候演戏,过所谓的精神生活,却完全不顺应自己的意志,真可笑”。可是,在伊丽莎白的理解里,她恰恰在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实践自由生活。她获得性自由的方式,就是违背性忠贞原则,随便找个男人上床,以示没有被另外的男人控制。原来,自由这个词,就是以它的歧义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