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之外

(2010-04-17 22:53:48)
标签:

杂谈

by 李鸿谷

    去年三联做“绿茶之道”时,看了不少数据,有个疑惑:从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甚至茶饮料,这三十来年,我们所饮之料,真是不少。按一般的假设,饮料已如此众多,那么茶——不那么方便,需要有热水,还有水杯才可以饮用的这种“饮料”,在挤压之下,还有生存空间吗?或者说,萎缩有多快?

    不过,统计数据不支持这个假设。中国茶产量,虽然增幅比不过GDP,但仍每年以3-5%的速度持续而稳定增长。咦,这个挺好玩了。为什么啊?是不是茶饮料——那些瓶装的茶饮料拉升了茶产量?不是。茶饮料所用之茶,除了等级低下,用量亦极低。空有其名而已。

    3-5%持续而稳定的增长,为什么啊?这是一个挺无聊而枯燥的好奇。

    好奇再无聊,也是动力一种。

    看材料,今年又有机会去杭州与福州找专业人士聊一聊,满足了这个了无趣味的好奇心。略有所得:

 

1、好茶有限

    福建建安(今建瓯),在宋朝初年成为贡茶生产基地。亦即成为我们容易理解的国营茶场。在最初年代,一直每年产茶五六万斤,但最顶级贡茶,即贡呈皇帝与皇后的龙凤团饼茶,有多少呢?5斤而已。后来,这里生产规模扩张,高峰时达到300万斤,那最顶级的贡茶增加多少呢?猜猜——仍然只有5斤左右。好茶永远有限,无论你的基数有多大。好茶有限,茶必然会等级化——这个道理很简单,却是理解的逻辑起点。如果放松点来思考,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由此发端而建立的学科,起点也很简单呢。

 

2、极权与分权

    唐宋两朝,贡茶虽为绿茶,却制成团饼——很麻烦的一种制茶方式。明初朱元璋觉得太繁琐,改以散茶进呈,这就简单多了。这是影响至今的茶叶制法多样化的肇始。因为贡茶体系的存在,上行下效,味觉与嗅觉自是难免“皆决于上”——但是仅仅散茶以贡,即打破这种茶感觉的威权体制。这个又挺有趣。为什么?明改散茶以贡,同时废除贡茶院,因为各处生产旺盛,无须专门“国营”。生产的丰富性,终于打破茶感觉的垄断。中国的茶本主义由此演变至今。以极权与分权来观察中国的茶感觉,相信地方主义的分权的,才是真正的中国茶生产茶感觉要旨所在。理解中国,或者说解释中国传统,极权自是明确武断,却永远无法解释无处不在的地方主义。细致观察茶的中国生产,当是重新观察中国传统的一条理路。

 

 3、等级想象

    在各地都能找到嗜茶,且以此为乐者。听他们说水温与冲泡方式之多样与繁复,不得要领——很简单,茶是用来喝的,好与不好,滋味之厚薄,香气之高低、是各人味觉与嗅觉独自品赏之结果。茶自有贵贱,通例之外,茶感觉更多应是倾向自我的,也是内向的——需要你自己去品去赏啊,其妙如何与人述说?这个时候,中国式的虚荣,就显现出来。好茶有限是我们前面的结论,那么谁得到好茶,当然是另种形式的高下与等级。茶的等级重新排列了人的等级——它打破了正常或者说惯常的社会等级,以茶为载体,饮者的等级被重新排列。好玩吧。那么,那些嗜茶且好论茶者,其意识深处,是否是以一种想象的等级来重新定义了自我呢?人生偷得半日闲,在茶的结构里,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很妙的。中国式的虚荣,当然无须作负面理解。

 

4、科学主义

    茶之冲泡,大约是嗜茶者最乐意神乎其技之处。按科学主义的解释,茶在冲泡之下,以时间顺序,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茶多酚、咖啡碱……会渐次释放,因而冲泡之急缓、茶与水结合时间之长短,在香气与味道上,自有层次与分别。如果需要鲜味,冲泡一般选择时间短促;如果希望滋味丰富,则时间稍长……跟嗜茶者说此原理,一般会遭到抵抗。神秘性被科学主义瓦解掉了。无可装神弄鬼,不爽。但科学主义是否可以长驱直入,全盘覆盖中国传统之工艺呢?当然不能,至少目前不能,且着呢。尤其是乌龙茶,铁观音与武夷岩茶,半发酵、酶促氧化——科学解释最多至此。比如,半发酵,其半,半在何处?师傅手艺不同,香气与滋味则异。或许,这永远是制茶师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科学主义在此止步。

 

    另外,这次写茶,不再是纸上谈兵、逻辑游戏。实地喝茶之后,郑重推荐武夷岩茶。让茶与水冲激你的鼻舌,由此寻找其香其味,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游戏。这种游戏,复杂的是茶本身——茶越复杂,挑战并丰富你味觉与嗅觉的可能性越大。武夷岩茶可堪此任。

人生那半日闲用来做什么,茶当然是一种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