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动引导技术更广阔的应用

(2022-11-03 11:07:18)
标签:

林士然

引导技术

分类: 引导技术
YQ之下,引导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有的引导师选择了线下坚持,有的引导师选择了走线上,有的引导师选择了逆势而行,有的引导师选择了消极躺平,还有的引导师选择了云游四方……

相比较于引导整体上的惨淡,培训尤其是央企国企的传统培训似乎更加稳定一些,这是因为民营私企和互联网公司是引导需求的主力军,而两位甲方爸爸都受YQ影响和大环境冲击巨大,而GQ、YQ两大爸爸依然金光闪闪;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引导的临时计划性强,而培训的规划性更强一些,前者很容易因为YQ临时延迟和取消,工作坊加速推进工作的优势,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冲击下,像被扎破了一般……我们需要向传统培训学习,让客户更容易选择引导。

假如接下来半年YQ会有更大的放松,我相信引导的需求会依然存在和坚挺,这是因为引导在解决复杂问题、对话共识和激发参与上依然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和价值,这类诉求是由企业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新生代员工的成长发展诉求决定的,经济形势不好了,顶多会降低一点频率,或者更多由内部引导师来实施。曙光就在眼前,我们需要坚挺地活着,活到阳光普照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假如接下来半年YQ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引导师们继续选择躺平就不合适了,必须要积极调整,调整方向我感觉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从某主题工作坊的引导师转为可胜任该主题讲授的培训师。注意,重点不再让培训师应用引导技术,而是引导师要转型做培训,比如,我之前做问题分析与解决工作坊,接下来就要做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培训课程,从我能引导到我能讲授,相比较来说,前者的准备工作其实更容易一些,现场流程性和工具性更强,一天的工作坊可能只需要50页PPT,而后者需要我做更多的积累和准备,包括知识点结构化、案例生动化、技能训练设计和产出成果点评等,这可能需要我准备100页PPT;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还想与传统该主题的培训师做一点区分,除了在生动化讲授上下功夫外,我们还要安排好引导与培训的比例,适应不同企业风格的需要,整体上确保学员能感受到老师在该主题领域的深入研究,现场学会一套流程或几个工具,组织者和发起人又可以拿到某个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醒下,设计引导+培训型工作坊,凌波五步特别适用)。

最近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之前经常引导的文化、战略主题工作坊,补齐形成主题的课程;客户可以选择只学习该课程,然后自己完成引导工作,也可以选择学习该课程后,由外部引导师花费更少时间完成引导(培训为主的项目场景);文化领导力和战略制定课程打磨成型,不仅有助于我丰富自己的培训课程系列,更让我对文化管理和(管理者自己)制定战略有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理解。引导与培训,相互驱动、相得益彰,就是此刻。

对于一位成熟的职业引导师来说,选择培训多一点还是引导多一点,并不是难事,我们不用纠结和犹豫。只有我们活下去,引导才有前景。

第二个选择和建议是拓展自己引导的领域和交付形式,尽快把自己的工作坊和引导课程进一步浓缩,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交付的。在整体需求减少、引导内卷的形势下,波特的三种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带先、差异化、聚焦,你得选择一种,相信没有几个自由职业者愿意选择第一种,但如果你只能带领复盘的工作坊,当复盘成为一片红海后,第一种战略将会选择你;技多不压身,投资于自己的成长,长期来说都是划算的生意,我们要持续学习,大胆尝试,将自己的引导领域循序渐见地拓展;同时,始终以满足客户需要为价值导向,像变色龙学会变身,像乐高一样学会组合,在不同客户不同场景中提升交付功力。

随着客户集中的时间压缩,预计接下来一天和半天的工作坊和课程将会越来越多,我们要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相应调整。举例来说,我在两天的战略规划工作坊基础上,形成了一天的战略方针共识工作坊,我把两天的战略解码工作坊变成一天的目标达成工作坊,把两天的FMFW让管理者开好研讨会©课程变成一天的课程和半天的会议改进课程,形成不同时间版本的工作坊和课程的过程,也是训练我们看透本质、抓住关键、学会取舍的过程,很有意思。

第三个选择和建议是推动引导工具在更多场景下的应用,只有引导师和培训师用引导工具,不算引导推广的成功,只有更多的人群在更多的场景下使用引导工具,引导才能生根,而只有扎根下去,才不会害怕沙尘暴。

引导工具,经典的、适合多场景且可以高频使用的,数来算去不超过20个,我们不应该把引导工具的实践停留在激发参与、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深度对话等这些场景描述中,这些场景听起来哪里都需要谁都适用,但都悬浮在空中,并不落地、也很难让受众感受到非引导莫属的价值优势,引导师们应该一起努力,借助从主题工作坊引导师转型为主题课程培训师的时机,让引导工具与更加具体的课题领域、管理场景、职业技能与工作任务结合,举例来说,焦点讨论法,不应该只是在研讨、对话、会议等,而是扎根在管理者的胜任素质土壤(如演讲表达、问题分析、跨部门协作、辅导下属、开展决策……)。

引导工具包含了前人数辈的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深刻理解和推广应用。局限于传统引导的领域和领地,并不是前辈们的初衷,也不应该成为吾辈将引导继续发扬光大的羁绊。作为引导师,我相信我们已经学会了比常人太多的工具模型了,接下来考验我们的是,带着师傅教给我们的本领下山。

分享,让你我更优秀。

林士然 10年引导生涯,常带领文化和战略主题工作坊,擅长在工作坊中运用隐喻技术。微信:linshiran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