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教学模样赋能教师成长——读郭华教授《教学的模样》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郭华教授的《教学的模样》共分为《教育学永远统一》、《教,为学生发展而自觉》、《深度学习之深》等九辑,涉及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教学方式转变等内容,呈现了作者对我国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观察、思考和回应。阐发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知识与素养、师与生的关系,有理念、有实例,是帮助教师探寻理想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的一部好书。
大家知道,在"教"与"学"统一的语境中,"教"与"学"各自独立但又高度统一:"学是教主导下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作者打了一个形比方:“教学”与“买卖”极其相似,都是由两个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替代的活动结合而成,一旦结合成功,便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如若没有“卖”,就没有“买”;没有“买”,“卖”就不会发生。"教"的存在必有赖于"学"的发生,"教"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教"的所有意义、价值与功能,都在于引发某人的"学"、为"学"服务。有了"学",某种行为及行为意图才能成为教"。
“最近发展区”常被的理解为:“跳一跳,摘到果子”,事实上“最近发展区”意味着:没有教师,教学就不可能发生;没有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即“教”),学生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快速达到在教师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换言之,“学生跳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能够“摘得到”。即,没有“教”的“学”,只是“自学”而非“教学”。
“第二次倒转”就是“转回去”。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转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从根本上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实现"两次倒转",教师必须对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度的理解和认识,知道内容在哪儿、学生在哪儿、知道搭建多大坡度的阶梯、给予什么样的帮助,能够让学生自信而有动力的去自觉探索。教师明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的内容,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切近处入手,从学生现有的水平、经验以及发展需要出发。采用多样而恰切的手段,精心设计知识"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自觉的主动活动,使学生能够作为认识主体通过"发现"去建构出人类已经知晓的知识。
二、改进教学
教学能保存和传递已有知识,培养能够继承以往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人。因此,必须追问我们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形式的把握是否优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怎样的收获,这种收获不只用于应对考试,更应让学生终身受益!
首先,把握好教学内容,以平等、平和的方式“讲”道理
其次,做好课程的“转化”,“讲”结构联系:教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外部知识如何成为学生的“骨骼血肉”。课程是人类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所投入和凝练而成的智慧和情感的载体,体现着教育者对学生认识方式的认识,对学生发展结果及发展方式预期,是自觉性、目的性极强的人文构建。 课程在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时,知识的建构会有相当的差异和变化,同样的知识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相貌,老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学情境进行二次建构。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程,首先要确定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表述,如核心概念、大观念、大概念、大主题等。大概念内容的组织是有学生的活动空间的,同时必须伴随着学生的主动活动而不断进阶、扩展、深化。其次要预设出概念进阶扩扩展所必须的学生活动,既要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看到学科逻辑,又要想到学生的学习活动逻辑以及发展逻辑。
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有三个板块:“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要求还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逻辑。“学业要求”指向“学的怎么样”结合具体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预示了学生通过学习此内容应获得的发展。“教学提示”明确指出,学生应该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才能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学要求。指向“怎么学”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新教学、新评价对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检验和挑战。尽管实施新课标是将曾经偶然的、个别的好的做法,变成系统的、普遍的、自觉的实践,是原有经验的自觉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内容结构化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首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其次,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第三、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第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只有加快深研细学、吃透吃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素质与本领,以强大的课程领悟力和践行力,迎接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和课程育人新局面的到来。
三、转变课堂
深度学习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深度学习,强调生活性、创造性、应用性,也就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教学材料所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学材料之后获得体会掌握了的东西。教学材料是指由教师提供的、蕴含教学意图的、能够通达教学内容的符号或实体材料。包括教具、音响以及教师的板书示意图等。其一,要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换言之就是,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即知道学生在哪里,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其二、是确定通过什么样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其三、帮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正如,郭华教授在书中列举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
首先,教师对学科面貌有总体把握,有一幅清晰的“学科地图”。在知识的结构中把握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价值。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属于一节种子课。因为从化学知识的脉络来看,这节课将引领学生初次接触“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变化、分子原子的性质及其定义。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第1次接触到微观粒子,在此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让学生理解微观的概念,掌握微观的知识,树立微观的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次,教师必须知道学生如何学习这个知识的,从知识的特点与价值的角度出发预先确定和引发学生相应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一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
《分子和原子》一节中创设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探究,想象类比、构建观念,交流讨论迁移应用,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从生活中的化学,从化学到生活的乐趣,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种子课就是把学科结构中具有节点性质的重要内容,例如化学学习中的《中和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和化合价》、《金属的化学性质》等。通过深度学习的过程“种”在学生的思维和心灵里,在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生根发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深度学习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的精华的概括和提炼,它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和积极活动的教学。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