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修行让教育迸发智慧——读《教育的情调》心得

(2023-05-31 11:55:16)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读书修行让教育迸发智慧——读《教育的情调》心得

《教育的情调》是由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 该书的内容并不多,本书正文连同后记仅仅177页。却探讨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 “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16个话题。这16个话题都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帮助教师贯通和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读者的教育智慧。

作者马克斯·范梅南 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又是"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它以日常生活为原点,让我们始终对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保持一种敏感,保持一颗好奇之心,驱使我们去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教育的情调》是经典之作从目录来看本书可以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前8节】从教育者的视角来谈。首先,需要我们保持敏感和机智,与孩子之间建立“个人化”的关系,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内心。其次,要悬置自己的观念想法,要换位思考,看待孩子教育中的一切现象。不先入为主的用已有的教育观念去看待孩子之间的问题。当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更应该为孩子创设丰富的情境条件,让其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新问题,挖掘新事物。第三,“教育的情调”是看到孩子,不忽略孩子的感受,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的变化,及时肯定和表扬,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体。最后,教育者必须要具备对教育现象的敏感和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让生活和课堂中的不确定性变为其亮点。

《教育的情调》旨在呵护孩子对于学习的好奇心,不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所以我们要用爱拉近和学生的关系,用爱创设让孩子感到轻松愉悦和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积极健康的成长。

【第二部分9-13节】从孩子的视角来谈:也就是在孩子眼中需要的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比如我需要你尊重我对秘密的体验;我需要你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榜样力量;我需要一种适合我学习和生活的气氛;我需要你对我心怀希望和让我看见希望;我也需要理解和信任,我也愿意宽恕。正是这种种需要,我们才会去反思,我该怎么做对这个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才是最合适的呢?

【第三部分后3节】这三个章节,系统地回答了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即“教育的情调”、“教育的机智”“教育现象学”到底是什么,是在研究什么。

纵观全书,前面所有的小故事都是让我们要去不断看见孩子,反思自己。在此基础上对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阐述。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一、站在儿童的立场,聆听、接纳孩子,让自己“在”成为教育常态

成人虽然都从儿童走来,却难以回到并真正理解儿童世界,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察觉语言之外的信息,透露出的需要和感受;相处中,给孩子希望、宽松氛围,接纳孩子的小错误,时刻提醒自己“错误是成长的机会”,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看见孩子独特的优势。只有接受和欣赏孩子与众不同的样子他们才会认可自己,将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如果我们能真正“看见”孩子言行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善良的一面;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同时,真正美好的品格,也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在积极回应的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儿童是成人之父。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敏锐的感知力,他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父母、老师行为背后的思想状态和情绪特征,感知成人是否是真心实意地在和自己互动和交流,然后采取相应的回应策略。家长和教师的“在”,体现在与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在于孩子相处时,将其他的事情全都放到一边,珍惜这非常美妙的时光,就是“在”;能及时区分孩子行为中积极有益的一面,给予肯定或表扬,对孩子行为中不妥的一面,能够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就是“在”;家长和教师能始终“看到”孩子,孩子也能“看到”成人,就是“在”。当孩子从中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生命在场,良好的教育生态就建构起来了。

 

二、用心爱孩子、以身作则,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 与孩子相处,要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我们要关注孩子,树立真正的榜样,影响孩子。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正如书中所例举的:“真正的语文老师不仅仅热爱阅读、写作,甚至连课间休息的时候也会在手臂下夹着一本诗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用诗歌去表现世界——通过文字的魔力来思考人类的种种经历。”“一个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好老师和他所教授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二宝两岁的时候看到我看手机,便要抢了去看她喜欢的动画,不给便哭闹。我不得不改为在他面前不看手机,哪怕需要,也偷偷地看一眼便放下,不让他发现。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自己会习惯性地用休闲时间捧起书,为了让孩子读诗,自己先买了小册背,时不时地告诉他,爸爸今天学到了什么。慢慢全家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大宝说“每晚睡前读几页书,睡梦也伴随着甜蜜”

人们常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成人总是不自觉的在被孩子模仿孩子把成人当作了模仿的范本。”“当成年人成为真正的榜样,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时,他们对孩子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教师的“身正为范”,所发挥的就是树、云、灵魂的作用。

 

三、反思实践 强化教育机智和敏感,体验教育的美好。

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正如范梅南教授说:“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学生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特殊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系,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和认知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阅读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理论书籍,构建系统教育理论框架,为我们的思考提供参照系。发生在校园里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有着其教育原理,但是我对于“教育”这个词又理解多少呢?例如,学生上课睡觉、不做作业、学习成绩落后等等,对此,都习以为常了,有时可能还埋怨道“某某某基础差、品行差,咱们也管不了”。通过阅读大量的教育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以及他人的教育札记中对生活体验的描写,提高自己对实际经验的洞察力。面对情境和学生时,才能像书中第5页所说,“才知道什么该说而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 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机制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阅读有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敏感和机智。

 其次,教育机智需要阅读、实践、反思三者结合即“体验-表达-理解”为特征的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广泛阅读厚积的结果,是积极实践后总结反思的结果,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例如,遇到学生迟到、考试作弊等现象,书上的案例和做法就会浮现出来,帮助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敏锐的思考:这件事与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我应该说什么、怎么做才能让他从这件事中获得教育?我如何才能给这个孩子适合他年龄的成长空间?我该如何教育他,才能使他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这样不断的阅读感悟、经历实践、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敏感会逐渐生长、丰富起来。

教育机智,让我学会真正看见学生、理解学生、成就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