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作业”到“做课程”——李臣教授的报告《基础性作业高质量设计》学习分享

分类: 感悟心得 |

作业是承载学习内容,体会学习方式,实践过程性的学习任务, 是巩固与深化课堂学习内容、 补充与完善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对作业的提质、控量、增效是作业设计的价值追求。目前不少学校对最吸引眼球的跨学科作业、项目式作业、实践性作业进行全部推行,这种做法可取吗?
2023年2月16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评价工作现场会。其中,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臣教授的报告《基础性作业高质量设计》对基础性作业改革的价值和内涵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我对基础性作业体系的建构有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一、基础性作业内涵:
李臣教授首先从基础性作业的内涵方面作了描述。基础性作业主要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群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主要利用学生的非课堂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其特点:全体性,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全面性,五育并举;长远性,为人生奠基;创新型,非AI所能替代。要出得来,会迁移。回得去,有结构。并提出了质量标准:素养导向,目标清晰,内容科学,方式多元,类型多样,难度适合,时间合理,整体关联。
二、基础性作业存在的几个误区:
分析了目前基础性作业存在的误认为基础性作业就是知识技能类作业,误认为基础性作业就是简单的作业,误认为基础性作业知识填空题、选择题等书面作业,误认为基础性作业知识抄写、背诵、计算等类型的作业等几个误区。即,作业功能异化,作业质量低下,作业负担过重,作业指导缺位,作业管理失效,作业评价虚化。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标准的基础性作业分类:
学科:单课作业、单元作业、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
时间:短期作业、中期作业、长期作业
目标:记忆类、理解类、应用类、分析类、评价类、创造类
活动方式:体验、创意、制作、实验、探究
文本形式:选择、填空、判断、计算、简答、作图
三、 高质量基础性作业建构要求:
要求中讲到,我们首先要根据教学设计中的单元整体规划和单元教学目标进行 “单元作业目标设计”,并进行课时目标和课时设计,然后依据作业目标设计素养立意作业,并进行基于作业结构调整完善,最后对基于作业实施结果进行改进完善。在基础性作业建构体系中要把握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等对学生共性的素养要求;并结合案例提出了基础性作业设计的10条建议:
1.升华认识:内涵、地位、功能、设计、实施、回馈。
2.科学认识设计、实施、评价、反馈(要有回音),支架(作业指导平台建设),避免有去无回的批改,有力无援的完成,有过程无意义的设计。
3.从课程教学论视域看待作业设计,非简单的巩固与应用。科学理解作业设计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课程,从“磨作业”到“做课程”。
4.科学理解,基础性,拓展性,发展性作业的关系,整体设计学校体系作业避免作作业学科化。
作业是否应该大一些:以课时为单位的课堂作业,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课时作业,以整本教科书为单位的学期作业?以学科为单位的学年作业?以课程为单位学段作业?以学习年段为单位?
5.科学理解学科性作业与跨学科作业,超学科作业的关系,避免作业负担。
课时作业、大单元作业、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6.作业也是做出来的,不能单纯的写是教与学知识记忆理解划归迁移的师生互动过程,注意作业激励引导。主动作业,作业区批阅,不打岔打斜杠,斜杠可以改为对号。
7.在强化作业治理过程中提高基础性作业设计质量,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形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认真批改反馈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校外培训作业,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纳入督导考核评价。
8.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步骤进行:课程标准,年级目标,单元规划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作业内容,作业难度,作业选择,作业反馈,作业管理。
10.作业设计者要把自己当陌生人探究式的惊奇的观,观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到从前忽视的细节和类型,更注意到当地的仪式和习俗,看到没有意识的乡亲看不到的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再那么理所当然过去,不被质疑的成为可质疑的,隐藏着成为显著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刻地感悟到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兼顾个体差异,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把握好作业的内容、难度和数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积极构建作业建构系统观,将原来点状的、碎片化的作业设计成符合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