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学习是促进深度理解的学习----读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理解是很重要的。没有阅读第四章的内容,我觉得“理解”就是听懂了,想明白了,会做习题,能得满分。阅读书中的文字,才知道“理解”不是简单的听懂或会做题。正如,杜威所说,所谓理解就是“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去运作事物”。
一、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理解意味着熟知各种事实和程序。但作者结合分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学习者往往擅长做分数运算,却不一定理解分数的不同含义,如,为什么以分子为被除数时需要取倒数,做乘法?因此,形成了很多只在考试时才有用的僵化知识,可见“理解就是熟知事实和程序”的概念不可行。
理解即思考。当人们谈到自己真正理解的事情时,无论是维持友谊、烤馅饼还是做运动,他们几乎都会提到一系列思考活动:计划,有策略地思考、解决问题、做决定、解释、教授相关内容等。在当前的教学中能达到理解程度的思考,往往十分微妙,不易捉摸。只做到了背诵或者解答明确的习题。特别是在作业和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仍然抱有,理解就是背诵,能够解答明确的习题的错误观念。这些与“思考”不搭界。例如,有的学生虽然熟记了一堆的历史史实,却不能批判性地思考自己所学的各种史实,这样的学习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作者看来,所谓的深度理解,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就是:它能够很自然地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联系,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支架或桥梁。不仅是熟知各种事实和程序
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如何学习》一书里,对“理解”提了三个标准:
用你自己的话对这个概念下定义(会解释)
自己举几个例子(会推理、应用)
解释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能联系、比较)
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如果理解了关于燃烧的知识,不仅能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推出灭火的三个原理,而且能和铁生锈的三个条件进行联系、对比 。
为了理解一个知识主题,不仅要知道标准答案来背诵或运用。还要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思考,分析、比较、推理、批判、广泛运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学习即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理解即有用”,能够解决问题才叫理解。所以,理解是建立在应用的基础上的。但课堂上数学、物理学习,会让学生利用学习的内容来解决各类问题,这是“运用”,针对英语、语文的学习,阅读理解练习也属于“运用”,但都只是小规模的练习,而不是成熟复杂的实践场景。把真正“理解”封闭在狭小的盒子里,远远脱离了实际应用。
作者认为真正的理解所提供的不仅是思考的主题。更是可以广泛应用的思维工具。例如政治课学习,只是记住了各种僵化的知识,却未能将它们作为分析当代形势和其他事件的透镜——工具。
书中用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举例,在后者刚开始时,许多评论人员就已经发出警告,伊拉克问题很可能演变成“另一场越南战争”。他们在两场战争之间建立类比关系,并实际运用它,前者成为了分析后者的工具。
三、学习即感兴趣,深度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满足学生内心对求知的渴求,是促成深度理解的重要途径。
书中引用了诺埃尔和维尔达提出的“为自己理解”的思维方式,认为这是优秀学习者和思考者必备的品质。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枣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局性理解。
当学生对一个主题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时,他就会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努力想把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各方面的事情搞明白。很自然地,知识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构建起来了。
我们的教学应不懈追求学生的真正理解,培养学生深度学习,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末指出,理解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必须像学科专家一样去思考。学物理学的学生必须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学语文的学生必须像文学家一样去创作,这才能达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