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行,为真学而真教——读冯卫东的《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心得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教学教学,自然要“为学而教”,但什么是真学?作者指出“真学”,是学生主体自己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增长、情智和谐发展的行为。“真学”即“真正地学习”、“真正的学习”;“真正地学习”,指的是学习的过程状态,如认真、倾力;“真正的学习”指的是学习的结果,正向的,正确的。
该书论述的主要对象是常态课中的“真学”,“倾听、经历、玩—动”。课堂上学生的假学,很大一部分是教造成的。作为教师要改变学生,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一、树立三个重要的“真学”理念:
首先,回到儿童立场,重构我们的教学。真学,要从儿童立场出发。
儿童立场蕴含在每一个教育行为、环节乃至举手投足的教育细节中。要确立和尊重儿童立场,兼顾成人立场和学科立场,并使三者实现互洽,才能更好地弹出教学这部钢琴。教学时,教师要不时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用那时的心与理,思考孩子此时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学习体验。即回归“童我”,提升共情力。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教学进度、节奏。如果有学生出现困惑,我们应该调低教学难度,调慢讲述节奏。
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童真,不要让儿童成为成人的代言人,揠苗助长、时候未到却知道。多用儿童眼光看待儿童,了解儿童,儿童都有一些心智常数,例如,学生都乐意,也善于在生动、鲜活的情境下学习,创新贴近儿童喜好,切合他们的所需。从儿童那里出发,让我们的教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学。
其次,
当下,普遍存在的课堂超效率,还有明天的事情今天做、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效率过剩的典型表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说:“当前,在学校领域,教育过剩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过剩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 比如,在某个年龄段,单位时间内学生接受量为2,而外界在相同时间内给予的量是5。另一种过剩是相对于某一知识内容而言。比如,某些知识学生适宜的接受次数为2,而外界却在不同的时间内将接受次数确定为5。”无条件无原则的增效行为不可取。
质优才有真效。儿童学习新知需要经历一个反刍过程及揣摩,体验和回味。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的用知识。过程的慢才造就了结果呈现的快。
再次,依据“三标”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真学发生了没有,学生的发展说了算。有获得才有真学,学生学习提升有四值: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智能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给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学生有获得,能增值,他的学习则是成长性学习。
只要是好课,必然有真学。衡量教学优劣或是否真学,有三个主要的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依据“三标”来施教导学,兼顾儿童立场和教师作用发挥的中心观。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教教材”,还能用“课标教”。课堂评价标准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呼应。例如,可以把叶澜教授提出“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呈现常态;真实,有待完善;做为评课观的蓝本。帕尔默说: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观念发自内心,观念改变,行为就会跟进。
二、
1.关系第一,知识第二。激发情谊,让学生充满想学的能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的学习动机来自个体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当这些系统受到积极的刺激时,人们就会为了妥善处理自己的学习并保持良好的进展而努力工作。积极的刺激大多来自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他对课程的兴趣,以及他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开始。
2.将学科内的情感力还原出来。首先,教师本身要成为学科的情人,学科知识都是有温度、有感情的,艺术学科有审美情,体育学科有运动情,自然学科有探究情,语文学科有人文情,外语学科有世界情,等等。要把这些情感因素激活起来,让学科成为师生精神的宠物。其次,教师要更重视学科内容的情感维度。重情的课堂学生不容易忘怀,情绪记忆更能让知识烙印入心。
三、变碎问为开放性问题
零碎的追问,很难见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教材问题化,问题试题化。书中列举了,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在短短的40分钟里共提问近150次,碎问成了很多教师的集体无意识,成了大家共有的动力定型,也成了取代“满堂灌”现象新宠。平时教学中碎片化随意性的提问较多,而体现高阶思维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太少。问题问的多能深入吗?教师问的多,学生有机会入思考吗?讲是为了灌输知识,问是看学生收到了没有。
理想的提问能激发好奇心、探究欲,点燃创造力。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列举的关于工业革命的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向读者揭示了设置问题的范式:
问题一:“ 引发工业革命的3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像这样意味着只求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或者说学生随手翻翻书唾手可得答案,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就不是开放性的问题。直接导致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问题2: “你认为,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很明显,这个提问方式比第1种方式更具有引导性,问题并没有确定的答案,而是要我们思考,调动我们的主观意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不同见解,犹如在平静的湖中投入一个小石子,引起阵阵涟漪,这样的课堂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课堂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也是我们常说的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
问题3 “全世界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文明的成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也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突出的科学成果甚至产生了大量巧妙的装置,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出现在这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呢?”
这个问题把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放在全世界的历史文明长河中探究,体现了开放性的问题涉及人性、世界、宇宙等特定主题,问题的答案不是确定的,更不是随手翻书唾手可得了,问题能激发、鼓舞我们去探究未知。
四、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力量。倾听是认真细心的听取,是借助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和领悟的过程。
作者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要更多的从儿童立场或者说学生心理逻辑出发,要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诱发儿童清晰表达;第二要更多的倾听弱势学生,听听他们微弱的声音,要偏听学生断断续续词不达意的表达,努力使语言背后的真意连贯;偏听学生生活化、儿童化而非科学与与严谨的表达,从中提炼合理的思维内核;第三:要更多的接纳与欢迎新的见解与异议,在“逆听”中助力创造精神。逆听对象包括逆耳忠言也包括与教师的观点、教室的主流思想不相同乃至相反的言说。第四:要更多的借助于“第三只耳朵”,充当自己的听众。“第三只耳朵”指录音笔等一类可以真实记录教学过程中的设备,要敢于清醒的面对自我,面对课堂中自己没有没能有效倾听,也未能让学生自觉倾听的种种情形,自省、自修、自正。
就在瞬间,“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在自己脑子里一闪。“好,谁能回答晓松提出的问题,碳酸钠、氯化钡都过量,为什么说是碳酸钠除去剩余的氯化钡?”
这个问题含金量很高,它既能检验添加试剂顺序,又能检测碳酸钠的作用。这是从教多年来,第一次有学生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建议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善于思考、大胆提问的叶展松同学。”善于倾听孩子的发言,激发孩子善于思考的热情。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摸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不确定的语言能深入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丛而产生一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总之,我们要培养一双道德的耳朵。让它们生长于师生心灵的深处,让倾听成为学习活动的先行者,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良善道德的发射器。
读一本书、播一粒种,假期最好的状态是一半烟火、一半书香。感谢教师联盟读书群,搭建的平台,遇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书友。分享即收获,承担即成长,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