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陪伴做好潜能生的引路人——读李镇西的《重读苏霍姆里斯基》
(2022-09-14 20:47:27)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前几年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但所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主要原理,都自然而然地融汇、渗透于生动形象的夹叙夹议中,仿佛是与读者进行谈心。但当时读的比较粗略,做了勾画、摘抄。本次阅读要把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生活,进行联结反思,增进智慧。此文是进入新网师2022秋季“阅读与写作专业”分享如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人是最高价值,没有什么是比活生生的人更加重要。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上很吃力、不合群、行为异常,这些学生通常被称为"难教儿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地找到自信、快乐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无不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人是最高价值》一文中所说:“把教育认定为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在《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第二至四部分,论述难教儿童的主要观点和帮助难教儿童学习成长的做法、策略有五个:
第一:教师的爱和信心是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人道主义的爱和坚定的信念,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如果“难教的儿童”有了微小进步,都应予以热情的鼓励,并期待着他有一个微小的进步的到来。老师们要通过等待与鼓励,点燃孩子内心的希望,唤起孩子的信心,这是转化“难教儿童”的前提。
第二,潜心研究孩子。面对“难教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童年时代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缺失。许多家庭缺乏有助于儿童智力、品格和体制等发展的环境。这给学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教育任务,老师不但要花大力气去弥补孩子们早期成长的缺失,还要花同样的力气去指导教育家长。
第三,把握每一个难教儿童的个性态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虽然“难教儿童”的形成大同小异,但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各具特色。不同的“难教儿童”对读、写、算、观察、表达这五种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缺乏阅读,有的缺乏写作,有的全部都缺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
第四:阅读、阅读、再阅读。“难教儿童”之所以学习困难,说到底是阅读能力弱。他主张知道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步形成“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扩大阅读意义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第五:创造性的劳动是又一绝招。让“难教儿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为自己自好获得人生的自信,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转化教育“难教儿童”的又一个法宝。只有通过劳动学习困难的儿童才能够突破自己:“儿童在掌握知识上有困难,在他通往良好学习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越多,那么尽量设法让他在别的劳动创作领域里突出自己,这一点就越重要。”
空袋不能直立,思想造就伟大。“难教的儿童”或许会在听、说、读、写、算和沟通的获得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但更常见的是由于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导致学习状况不良或学习暂时落后。只要老师们运用上述五项策略对其进行恰当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困难学生就会转变。
例如,前两年带班遇到一位姓王的同学。关注小王源于连续两次在语文课与同学发生冲突。接连两次追问原因,他都是说一年前(那时我还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班里同学给他起外号,伤了自尊。一看到别人在一起叽叽咕咕的说笑,一听到嘻嘻哈哈的笑声,就觉得心里特别的烦躁。
消停了一段时间,他又把数学老师气哭了。上课睡觉,老师好心叫醒了他,他竟一下子暴跳如雷,指责数学老师不该管他,就是因为数学老师对他太好让他觉得压力特别大,数学老师越是对他好,他心里就越是抗拒,继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不想上数学课,不想上所有的课,不想学习。跟同学的相处就更不用说了,曾经还有一些交情的同学,渐渐疏离了他,他变成了独来独往的孤家寡人。
这种状态让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从中等偏下彻底变成了班级里的后进生,门门功课都亮起了红灯。
摸清原因、因材施教:潜心研究孩子是苏霍姆斯基“难教儿童”的一个策略,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如个人访谈,从“后进生”身边的人那里侧面了解等,了解“后进生”“后进”的情况和心理表现,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开始,我将他定义为心理型问题生,因为他的行为表现比较偏激,心理过于敏感脆弱;个性比较突出,言行大大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对于大家而言可能一笑而过的问题,他却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后来,多次和他的父母沟通,发现他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源于他的家庭。他排行老三,家里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姐姐,大姐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二姐在重点大学读本科。因为是最小的男孩,从小家人在生活上比较溺爱,因此性格比较弱。在生活自理和与人共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入小学后就经常被女同学欺负,家人并没有很重视,就觉得只是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很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家长又对这家里唯一的男孩寄予厚望,可是和两个优秀的姐姐比起来,他又成了不断被批评,被比较的对象。在比较中,他不断自责,越来越自卑敏感。而父母却不自知,还是会经常把这不如姐姐那不如姐姐的话挂在嘴边。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家庭教育、童年经历多个方面造成的伤害,使他的自卑情绪也就越来越重,因而变得自闭、多疑、忧郁、具有攻击性。
爱心滋润、耐心陪伴:教师的爱和信心是转化“难教儿童”的前提。“难教儿童”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第一次与同学发生冲突后,我了解了事由,批评和安抚了冲突的双方后,我和他一起坐在操场边的长椅上,拉着他的手,拍拍他的肩,借着这个开阔的环境和平静的语气,安抚他激动的情绪。待他终于停止抽噎开口说话。对差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应当对“难教儿童”特别关心,特别有耐心。只要你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耐心细致,那么“难教儿童”积极向上的火苗就总会一天会被激发、点燃。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促进“难教儿童”向好正向发展的一个绝招。我拿出了《人间值得》,让他坐在我办公桌旁边的空桌子上,引导他从书中汲取能量,学会释怀。
家校合力、以特长激发潜能:面对“难教儿童”不但要花很多力力气去弥补孩子们早期成长的缺失,还要花同样的力气去教育家长,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方式方法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第二次冲突后,我叫来了家长,和家长一番沟通交流后。和他一起看《吐槽大会》,让他学着调侃和自黑;建议家长带他看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在班级中讲集体中的相处之道,引导孩子们学会尊重与自护;及时与科任教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之后让他回家反省两天,平复情绪后写一份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他反省返校后,我在班里召开了《缘来一家人》《生命如歌》等主题班会,我提出要和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拥抱,他也主动拥抱了我。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我建议妈妈陪读一个月,并悄悄交代两个男生,如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抱住他,防止他真的做出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举动。
让“难教儿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为自己自好获得人生的自信,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转化教育“难教儿童”的又一个法宝。寒假来临前,他又一次情绪失控,但没有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而是哭着来找我,诉说着心里的不痛快。我和他约定,找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他答应我练两首葫芦丝的吹奏曲子,开学的时候展示。
经过多个回合较量,他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课堂到作业,从学习到人际关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也一下子进步到中游偏上。心里有不开心的事情也愿意主动来找我倾诉。后来,顺利的考上了一所高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为一名教师,在办公室与他人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快速地成长?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如今,捧读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后,不停阅读、不停思考,活学活用,用更有效的方法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