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 分类: 师训 素材 |

感恩遇见,来到新网师开启新生活结识新伙伴,加入共同体。加入新网师一个月来我们在郝晓东老师所写的《未来教师》一书中寻找自我镜像,聆听《开学第一课》的三个板块知道了如何开启阅读写作,怎样能写出高质量的课程作业,感动于成为未来教师特质的呼唤。很幸运被郭小琴、孙国香等老师推荐成为新学员优秀啃读者,第四期“云端对话”十位成员之一,9月9日在云端进行了分享。
正如郭小琴老师所说:走上这个栏目平台的老师们注定是一粒又一粒在啃读之后,自身汇集了经典著作之光的传播新教育理念、新网师专业学习精神的火种!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思想碰撞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论证着教育经典中的观点。一千多名新学员中,只有十位走进这样的场域。
“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在召唤着每一位走进新网师的尺码相同人。下面是我的发言稿:
成长源自内心的召唤:
正如郝晓东老师《未来教师》所强调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必要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认知模式,否则自身很难有大的突破。认知模式,是一个人思考、行为的发动机,是观察认知世界的眼镜。认知模式不变,自我的认识和行为就很难改变。
成长的助推器:挑战
例如,学了很多理论破解不了现实问题,没有把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联接,深入思考不够,没有领会内涵。对于一个概念、理论的掌握,要经历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浪漫阶段,初次接触充满兴奋与好奇,引发思考;精确阶段,深入思考,领会内涵;综合阶段,概念或理论已经完全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本能。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大多数是停留了在第二阶段。但要把概念或理论完全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进入综合阶段,首先要打破大脑中原有旧的认知,大脑会反抗,产生畏难情绪。
正如郝晓东老师所说:新网师的真正价值,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种难度。真正的学习是个体在突破舒适区,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深度阅读就要读经典,就要突破“舒适区”读一些有难度、不喜欢阅读的书。暑期,跟随读书群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哈蒂的《可见的学习》、刘铁芳的《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等、受新网师《开学第一课——实现专业发展》周丽萍老师“配乐朗读、线上分享”的启发,在喜马拉雅录制朗读音频,出声朗读,让语言沁入身体,用耳朵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集中,倒逼自己阅读更专注。
成长的关键在于不停的读写:
要让深度阅读发生,提升阅读力和学习力,“啃读”是最有效方法。在新网师严格的学习修行中,逐步改变认知结构、提升阅读力。就要坚持啃读,随时打卡记录阅读体会、批注原文、画思维导图、要用书中的观点剖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坚持十多年因为新浪博客加强了维护,发文、评论互动有很多不便,8月1日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假期阅读还阅读了威林厄姆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郝晓东的《未来教师》、常生龙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及《2022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勾画、批注、坚持打卡
从2016年开始, 制定了自己专业成长的“五个一工程”,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永远做升级版的教师:
1、每日一修一练一运动,每天读书15分钟,练字15分钟,跑步15分钟。
日行万步路、夜读10页书。让身体、灵魂都在路上,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
2、每周一文一思,每周写2篇关于师生关系、高效课堂、家庭教育的文章。正如李镇西老师说,只读书不应用于工作实践,相当于“两脚书橱”。
3、每月一书一结,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心得和月总结。月小结可以复盘读书、写作的情况。
4、每期一学,每期至少外出学习一次。拓宽视野,在单位里面待久了,视野会受局限性影响。
5、每年一次专业成长讲座。参加讲座是最好的学习,可以督促、鼓励自己对以前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提升。
从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成为市级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020年顺利晋升为中小学高级教师。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享受教育别样的幸福与温暖。我坚信,只要把自己开成花,就会永远走在春天里!
成长、蜕变是我们进入新网师的一个梦想。
最后,我想引用郝晓东老师在“早安新网师”与大家共勉:
在开放和自由的互联网中,在线学习共同体起初都是以热热闹闹的氛围开场,但如果缺乏学习的内驱力,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缺乏迎难而上的决心,很多在线学习共同体就容易转变为“聊天群”“广告群”或者悄无声息,更别说通过频繁的高质量互动来实现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豪华落尽见真淳。当起初的新鲜、激动过后,剩下什么?自己改变了什么?真正的专业学习是“静水流深”:外在宁静,但内在源源不竭地输入知识、输出成果。霎那间的豁然开朗往往是长久苦思冥想的结果。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