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思考、写作打卡踏上成长之旅——“新网师2022秋阅读写作”开学典礼

分类: 师训 素材 |

昨晚共聚云端,参加了“新网师2022秋阅读写作”开学典礼,讲师及助教分享了啃读思考、打卡写作、作业书写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今天整理笔记,慢慢内化思考,融入日常的读写中:
一、挑战打卡——让写作内化成一种习惯
读书是一场修行,打卡书写是再一次的阅读。徐艳红老师分享了《打卡促进成长》
首先,打卡改变行走方式,让阅读更有深度。刘翔老师在《改变从写作开始》中提到,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将阅读、实践与观察汇建成信息高速公路。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写作。通过打卡可以练就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思考,在观察中思考。从而避免我们的大脑成为知识的储藏室,避免我们的行动低效,实现知行合一。
其次,打卡可以让我们快速进入阅读精确期和综合期。郝晓东老师在未来教师中说,课前的预习属于浪漫阶段,课堂学习是精确阶段,而课后的总结和再学习是。这样的内容坚持每日打卡,将每天的阅读,听课,实践都归入打卡范围,做到做中学理论指导实践
最后,打卡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预习作业。日复一日地啃读打卡,对预习作业和肯读过程中的问题有深度思考,临近交作业的时候回顾自己近日所学,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为作业做准备,整理一下打卡内容与作业主题相符的部分,作业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王晓娟老师指出,如何跟李镇西老师学写作?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案例,随思随想。在阅读和实践中善于思考发现素材和教育契机;紧扣当下教育现实问题;正确引导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作打卡类型有四种:预习与啃读之后的输出;听课后的感悟与体会:准备作业的积累思考;网师学习的收获与反思。同时,教育写作的打卡内容:要与教育相关的原创文章,强调一定是与自我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或教育自己的孩子,形式可以是教育备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育实录等等。不写读后感,或大段的引用书中原话。
怎样做到“阅读+思考=高质量的打卡”:首先,要啃读,随时的在书页的空白处批上见解、疑惑,弄清文本的逻辑结构;其次,要结合工作、学习、生活思考,结合阅读内容把课堂教学摆进去,把班级管理、家庭教育摆进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作业——学习效果的“试金石“
写作业很痛苦,要经过啃读、审题、构思框架、打通理论实践、自我察觉,是新我与旧我的激烈冲突,智力结构的更新,大脑“新秩序”的必由之路。郭筠筠老师鼓励我们《七字诀,助你顺利完成预习作业》
七字诀:啃、梳、解、思、写、改、交。
1.啃:啃读理论完成作业的起点。逐字逐句阅读教材,啃读过程中把重要概念理论圈画起来下来,并及时写上自己的理解或者困惑。
2.梳:整体梳理。啃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这又有两种方式:
外部机械整体:将每一小节的意思做个归总、梳理;然后把各部分意思归纳到一起,作为本章意思。
内部逻辑整体:需要从根本处,梳理出这个章节的核心内容,精髓内容,作为我们作业的理论支撑。(新网师提倡这种方式)
3.解:解读要求。包括理论书梳理和故事呈现。
理论梳理:啃读教材,并且在作业中呈现出对该文本“相关思想“的理解。
故事呈现:教育叙事作业的核心内容,故事的选择与主题思想高度吻合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
4.思:构思框架。是每次作业必做的功课,框架清晰写作才会更有条理性。感性与理性交织,小故事中体现出大学问,平凡事中体现出大智慧。
5.写:作业书写。在理论依据支撑下,在实际案例的选择下,可根据框架书写。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想得明白才能写得明白。写作中和自己的当下实际结合,和自己的生命结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信念,发现教育的意义,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6.改:修改作业。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写完之后从头到尾的读几遍,比如是否还有错别字或错标点,等等。同时,符合规范的排版要求,是新网师作业的硬性要求,需要我们对照要求一一进行规范排版。一个规范的排版,会给批阅老师留下良好的认真学习的印象。
7.交:提交作业。人生要有提前量,根据作业提示,一般在作业截止日期前1、2天提交,以防自己忘记或者网络故障,影响提交作业。
三、阅读、思考——催生智慧
阅读写作提升认知,实践和反思增进智慧。马增信老师强调《教师学习力—让知识资源转化为个人能力》要有空杯心态,树立追求卓越的学习目标,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首先,成年人的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高的认知水平,而不是更多的知识。改变认知,构建合宜的大脑:人生是深度练习的函数,这意味着能过5~7年,要超越自己的固有的行为模式、认知方法、思维格局和社会圈层。其次,以慢为快,持久努力,蓄力积势,积小胜为大胜;知行合一,让知识资源转化为能力。
郝晓东老师勉励大家:做到“一个目的、四个步骤、三个目标”
即:一个目的——把读、写作为工作方式,把阅读、写作嵌入工作之中;四个步骤:1.及时发现工作、家庭教育中的问题2.带着问题去阅读3.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写出来;4.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或博客中。三个目标:1.每天写一点,发朋友圈;2.写一点高质量的文章,发公众号;3.发表论文或个人专著。
正如,王晓娟老师引用李镇西老师写作的密码(路径)“4+1”。四个不停,一片爱心——不停阅读,不停思考,不停实践,不停写作;用一片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