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作者默娜·R.舒尔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以及她和乔治·斯派维克(George
Spivack)一起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为她荣获了四项国家级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1982年)、三项美国心理学协会大奖(1984年、1986年、1994年)。她还是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的媒体顾问。
一、三个基础的工作:字词游戏、理解感受,然后学会更多更复杂的词汇。
什么叫社会能力呢? 要教会孩子去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个就是社会能力。在本书中舒尔博士提出的“我能解决问题”法,通过提问而不是告知,通过启发而不是评判,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自己学会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并且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首先,和孩子玩字词游戏:生活中:假如你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不管他:小孩子就是这样的,长大了他就懂了。
控制他: 告诉儿子,你还给人家,一,二,三。这个叫控制型的方法。
贿赂他:听话,爸爸给你买个玩具。
这三种方法其实都不对,
培养他: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即你要学会培养他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在开始教具体的方法之前,首先有一个游戏,就是帮助孩子玩字词游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是大概一两岁,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教他玩字词游戏。
六组重要的字词:是/不 和/或者 一些/所有 之前/之后 现在/以后相同/不同
方法: 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六组字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之后的区别,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从而敢于自己解决问题。
这些词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之前,之后,有,没有,是,不是,一些和所有,这些词都给了孩子更大的选择空间, 如有一次夏天蚊子把二宝咬了一个包,
我说:优优怎么被咬了这么大一个包?
然后优优说:“其实被蚊子咬个包也未必是一个坏事。”
为什么呢?
因为咬的时候挺痒的,长了一个包,你挠一挠,还挺舒服。
他用了多少个连词?
他善于使用这些连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面对生活时,他的选择空间很大。他没有说他必须怎么样,他会知道还有另外的选择方向。所以首先教会孩子大量连词,是、不、然后、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开始跟他用这样的词来对话,然后教他来模仿你。
其次,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一个人经常被别人忽略感受,他就会倾向于去忽略别人的感受。如,有些家长当孩子摔倒了,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哭,起来。”尤其是男孩子,男孩子遇到了委屈,哭得特别难过的时候,父母会说,哭有什么用?不让他哭。所以孩子越哭,父母越生气,最后导致孩子在你面前真的不哭了,但是他学会了什么呢?他学会了忽略别人的感受。
所以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他玩看图游戏,比如看到这个图上的人,说他是什么表情,现在他是什么心情。尤其看光头强,光头强跟熊大、熊二打架,打完了以后你要说,现在光头强怎么想的?现在光头强是什么感受?
这时候你要教会他学会这么几个词,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 甚至寂寞、空虚这些词都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地学会它。这个看图游戏是一个方法,通过看图、看动画片帮助孩子,来时刻地帮助他,问他,让他来了解别人的感受。这是一个方法。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善于观察。
在生活中看到别的小朋友生气难过,这时候你要问他,你觉得朵朵现在是什么感觉?朵朵刚才跟她妈妈吵架了,她妈妈现在是什么心情?朵朵现在是什么心情?这就是在帮他去识别别人的感受。在大街上看到两个人吵架,或者看到两个人争论,或者看到两个人开心,你都可以问他,现在那个人是什么感觉?这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
第三:讨论感受。在跟孩子讨论感受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多地评判。我们很多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孩子说:这个事我真的特别生气,家长喜欢说:这事其实你不应该生气。
当家长开始评判他的时候,孩子跟你讨论的兴趣马上就没有了。因为他只要跟你讨论,你就会说他不对,你就会说他这样做是不行的。所以当家长更多地去评判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孩子会逐渐地远离你,他会觉得他跟你聊天压力很大。
所以,作为一个智慧的家长应该懂得跟孩子讨论感受。什么叫讨论感受呢?当询问孩子: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他说,我很生气。那为什么生气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生气?这叫作讨论感受。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不应该生气,我并没有想让你生气,我们不是故意的,爸爸妈妈都爱你,这些话都没用,这些话都是在评判对方,认为对方不对。
所以第一步是学会字词游戏,就是要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的词汇。什么叫更多的词汇呢?比如合适不合适,这事是合适的,这事是不合适的,这事是公平的,这事是不公平的,如果怎么怎么样,那么会怎么怎么样,可能怎么怎么样,或许怎么怎么样、或许、然后为什么、以及、因为……这些词都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出路。
举个例子,咱们来玩“为什么”的游戏,这个是书里边特别精彩的一章。
这位妈妈教大家玩“为什么”游戏,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说,咱们来玩个游戏。玩什么游戏呢?那我这有个玩偶,然后现在咱们玩这个游戏,就是我说什么话,你们都要问我“为什么”。
家长:好了,今天咱们不出去看电影啦。
孩子:为什么?
妈妈就拿着玩偶说:因为外头天气很冷。
家长:今天晚上咱们一块儿吃披萨,
孩子:为什么?
家长:因为披萨很好吃。今天小明表现很乖。
这一轮游戏玩完以后,孩子们会特别开心,因为孩子们只需要问为什么。所以孩子会捣乱,你说什么,他都跟着说“为什么”。接着孩子和家长来交换,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要告诉我原因。
孩子:今天咱们不看那个电视剧,家长:为什么?然后让那些小孩子们来讲答案。小孩子们讲一个答案,家张;还有别的原因吗?帮助大家去理解和解释。
这是一个游戏,有助于孩子们学会尝试去解释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这里边说的对和不对都没关系,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去学会使用“为什么”以及解决“为什么”,给出答案的游戏,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经常跟孩子来玩这样的游戏。
我跟二宝在家里边就经常玩这样的文字游戏,比如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会玩什么游戏呢?我说:“来,咱们俩玩个游戏,你说一个东西,我说一个东西,然后咱们俩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东西。”这个游戏孩子乐此不疲。
他说汽车,我说棉花,然后用汽车和棉花创造一个新东西。比如拿棉花做成汽车的形状,做一个冰淇淋小屋,这就是一个新东西。然后在汽车里边放更多的棉花,然后冬天开车的时候可以不用开空调等等,随便说。
你跟孩子不断地互动,去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这就是在跟孩子用游戏的过程玩,然后帮助他学会各种各样东西的方法。在这本书里边有很多这样的方法,就是通过玩偶、角色扮演等等来使得孩子们愿意跟家长来学习这些不同的词。
你要相信一件事,就是只要你给孩子一点点机会,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三个基础的工作,字词游戏,理解感受,然后学会更多更复杂的词汇。甚至很多家长会把这些词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就贴在你们家的冰箱或者墙上,让孩子学会这些词,因为这些词对于一个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解决问题的步骤。
当家长用这种原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父母在解决问题。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分分钟地替孩子解决问题,而这时候孩子压根学不会。那么“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第一步:搞清楚问题。首先要问大家,发生什么事了?
首先问问题是什么,发生什么事了,出现什么状况了?这个说,我不想他要我的玩具,我不给他,这是我的。那个女孩说,我想要他的玩具,特别想玩。
第二步:有什么感受?要问双方感受如何。
要去体会别人感受。现在你们俩是什么感受?我不高兴。那你呢?我也不高兴。两个人都不高兴。
第三步:鼓励大家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咱们今天在一块儿玩是为了高兴,咱们要开开心心地在一块儿玩,那么谁有办法能够让大家高兴起来?看看谁有办法能让大家高兴起来,
家长随时随地要调动孩子玩游戏,因为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游戏,所以当你说比一比,咱们来玩个游戏,看谁能够让大家今天下午开心,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有可能被调动起来,因为游戏来了。
如果双方提出了想法,家长拿张纸
帮他写下来。小明,你说的方法是什么?小刚,你说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写下来。
如果这一招试了,不管用,还是不行,还不高兴,还有别的办法吗?咱们再试这个,画一条线,左边是小明的方法,右边是小刚的方法,然后一个一个都写下来,这就是在帮他们练习解决问题。
等到小刚说:“那我这个可以给他玩,但条件是他不能带走。”然后小明r说:“我玩,我不带走,我还可以把我的这个小玩具给他玩。”可以,来试试看。这时候问,现在你们俩感受怎么样,开心了吗?我挺开心的。你呢?我也挺开心的。
最后一步说,孩子们,知道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叫什么吗?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就叫作分享。这时候你发现孩子们学会什么叫分享了吗?这才真正学会了什么叫分享,因为是他们做到的,而且他们感受到了分享以后所带来的快乐。
这个就是“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 通过辅导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我为什么用这样两个词?
一种是指令的方法,说你给我去做什么,你怎么怎么做,这是指令的方法。还有一种是辅导的方法。辅导的方法就是问,你的目标是什么?那么现状怎么样?那么你打算怎么做,有哪些方法?那么做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预测一下,很好,那你就去做,这个叫辅导的方法。
你会发现,对待大人的这种辅导的方法和对待孩子的ICPS的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第一步,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第二步,问他们的感受是什么。第三步,怎么办。第四步,写出来。如果不管用,有什么新的办法。
最后告诉他们这个方法就叫作什么。这也就是我们在领导力里边讲的二级反馈,就是在一级反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给出评价,并且说出为什么,也就是在对方做对了事以后,快速给他反馈,说这件事做得对,因为就叫作什么。这样,孩子在每一次处理完问题之后,都会拥有成就感。
他会觉得,我又学会了一件事,我今天又学会了分享,我今天又学会了原谅,我今天又学会了鼓舞和号召等等。你会帮助他学会用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个就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主题——解决问题的步骤。
那怎么能够帮助孩子更多地练习这些事情呢?
第一:角色扮演。家长和孩子玩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还原白天发生过的事情。比如白天我们在家里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没有解决好,甚至打了一架,然后很不愉快,都没关系,因为孩子嘛,你不要指望他每次都处理得很好。
晚上你跟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可以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你说:“来,咱们今天把白天你和Mike打架的那件事再演一遍,好吗?然后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好吗?你演Mike,我演你,或者你挑一个角色,我演Mike,你演你自己,好吗?来,咱们来做游戏。”然后通过这个游戏,不断帮助孩子尝试,那如果我这样做了,效果会怎么样;如果那样做,效果会怎么样。
我们很多家长在家里边要么陪孩子看电视,要么读书、讲故事。你应该跟孩子玩起来,玩话剧表演。这时候能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还能够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要过多地评判孩子,不要过多地说你这样做对或者不对,就是呈现出来就好了。然后说,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你满意吗?如果不满意的话,还有别的方法吗?那么咱们可以再试试看。这是第一个方法,就是跟孩子玩游戏。这个我想你们很多人应该立刻记下来,就可以去做了。
第二:玩偶游戏。 使用玩偶来扮演其他小朋友,玩解决问题的游戏。因为孩子们对手偶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家里可以买上两个手偶,或者一个手偶,都可以,然后通过这个手偶,作为第三方来跟孩子对话,也可以做角色扮演,然后尝试着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来,现在我们的规矩是什么,我说什么,你都说为什么。这就是用手偶的方法来解决的,叫玩偶游戏。
第三:找办法游戏。 把每一次矛盾都当做一个找办法游戏来对待,这些事情就都是孩子成长的台阶。然后还有一种就叫作“找办法”游戏。什么叫“找办法”游戏呢?就是一个事发生了,这事很难,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那么怎么办呢?来,我们来玩个“找办法”游戏,甚至多个孩子也可以,好几个孩子一块儿都可以。
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有办法吗?有一个办法,写出一个办法来,然后这个事的结果会怎么怎么样。然后你有办法吗?把你的办法写在右边。当你发现几个孩子开始竞争了,这些孩子们在不断地涌现出很多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把办法一个一个列在纸上。
当家长特别认真地拿一张纸出来,拿笔准备写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特别受到尊重,他会觉得这是挺认真的,然后我爸我妈对我这事特别认真,所以他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在家里边跟我儿子玩的时候,要是拿一张纸开始记一个东西,他就会觉得特别认真,而且每次我记,他都趴过来看,他都看那个东西记得对不对。所以这是一种仪式感的东西,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还要教会孩子,考虑后果:仅仅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孩子们要学会考虑后果。常用“之前”和“之后”来造句: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一件事。如:在你动手打小明之前,你们是什么什么状态,然后在你动手打了小明之后,会怎么样 。
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去考虑后来的事,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自身的那种责任感就会出现了。
怎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整天玩游戏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呢?你要帮孩子去设想后果。樊登读书的樊登老师举了一个他和儿子的例子。
“嘟嘟,你知道爸爸为什么担心你玩游戏这件事吗?你觉得使劲玩游戏会有什么后果?”让他自己想。
他说:“眼睛会坏。”
我说:“那你希望自己上小学就戴个眼镜吗?”
他说:“我不希望,我不戴眼镜。”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后果。
我说:“除了这个之外,还会有别的后果吗?你觉得一个人整天玩游戏,还会有什么后果呢?”
他说:“还有后果就是学习成绩很差吧。”
我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后果。你想不想知道爸爸担心的后果是什么?”你要调动他的想法,让他参与进来讨论。
他说:“我想知道。”
我说:“爸爸担心的就是你会成瘾。一个人一旦玩一个东西玩成瘾了,他就很难自我控制了。那时候他的自控力没有了,这个人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他会被游戏控制,而不是他自己能做什么事就能做什么事,他会失去自控力。”
从此以后,他打游戏也好,看电视也好,都会考虑到眼睛、自控力的问题。甚至那天是谁不让他玩游戏,我儿子甚至还跟我们家阿姨说,我是有自控力的好不好?然后就玩玩,这就交回来。所以让孩子自己去了解这件事的后果会怎么样,他会调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应该更多地去信任孩子,而不是不断地去评判,不断地去管束,不断地去批评。而且在他表现好的时候,一定要给他足够的奖励,不是要给他物质的奖励,一定要给他足够的正面反馈,去肯定他。
物质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被动,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千万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孩子。你只要表现好,妈妈就给你玩三局游戏,你只要表现好,妈妈就带你去旅游,这种方法都只会跟孩子形成交换的关系,千万不要这样做。
他表现得好,你就要告诉他,你今天表现得好,因为你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气概,因为你表现出了坚持,因为你表现出了自律,这时候这个孩子才会更加愿意去坚持这件正确的事,而不是拿这个正确的事去换两局游戏。
不要用物质的奖励去引导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做对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教会孩子考虑后果,甚至还包括要教会他考虑人际交往的一些后果等等,这本书里边有很多的小游戏给大家参考。
三、遵循三个基本的对话原则:
第一: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减少评判,认真地了解。
一旦你搞清楚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你的需要上来。
在你搞清了孩子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非得把他拉到你的价值观的层面上来。首先,你的价值观未必就一定是对的。其次,你强加给他,效果一定会很糟糕。一个人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要能够学会不评判,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不评判的谈话是一个高难度的谈话。尽量做到不评判,倾听,然后了解。
如果你能够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心,去了解他,让他讲因为、所以、为什么、之前、之后,用这些词跟你来讲述一个整件的事情,讲述他内心的感受,而不要更多地加以评判,说你应该怎么做,你为什么不试试什么什么,这时候第一个原则就满足了,叫作
第二:一定要让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要让你的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因为你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层出不穷,永远都做不完。你只有放手交给他,让他去学会解决问题,他才能够很快就学会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要学会让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作为孩子的保姆,跟在孩子后边,生怕孩子出问题,这时候孩子会很难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
第三: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要知道思考的过程是重点。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重点,而不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才是重点。我们很多父母不愿意去尝试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原因是说,那这样做不就错了吗?这样做的结果不就造成伤害了吗?这样不就得罪了人了吗?你总是担心每一件事的结果。
但是和每一件事的结果比起来,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人生的结果,你让这个孩子的人生收获了什么?他有没有得到成长?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是每一件事解决之后的那个具体的结果,教会孩子解决这个事的过程才是核心所在。
所以这本书其实并不复杂,简单地讲就这么多。 核心就是首先问问题,然后问感受,然后问怎么办,然后这就叫作什么,把这几步学会了就可以了。
但是你会发现,难点在于让父母学会抽出身来,你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主角,而让孩子成为主角。我在生活中见过很多人,都已经工作了很多年了,将近三十岁了,到现在还是每天跟父母不停地吵架。为什么跟父母不停地吵架呢?因为父母不停地干涉他的生活,他的人生几乎都是被父母包办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 就丧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主宰权,他也不认为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掌控力或者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反正我听你们的话,你们让我听话我就听话。
然后他变得特别被动,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不会做得特别出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他说,我想要什么也没什么用,因为我爸妈反正不让我这么做。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大量悲剧。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把这本书里的核心理念实践起来,让孩子自己去做主,让孩子自己来学会解决问题。我们给他更多的提问,我们给他更多的支持,然后帮助他学会各种各样的词汇,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情感,利用书里的各种小游戏来改变我们的家庭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