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的语言更有力量——读萨斯金德的《父母的语言》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该书的作者 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她曾获得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杰出项目创新的领导者”奖项,也是白宫的“结束成绩差距”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本书是她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一、看不见问题所在,会造成思想的停滞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3000万词。什么意思呢,
作者及科学家调查发现:不同的家庭当中的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的差距量达到3000万字之多。这些家庭当中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教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有3000万字的差距之多。这3000万字包含了重复的词语,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边提到说,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资源,如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电能、水能等。但我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是被大家忽略的,这种资源是不要钱的——父母的语言。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它能够改变我们整个国民,所有孩子基本的素质,让我们这些孩子的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健康,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因为它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买卖,所以我们觉得它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什么是思想的停滞呢?19世纪,医学界有两大非常重要发现:
人们为什么对于消毒这事不重视,而对于麻醉这样的事又很重视。因为麻醉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病人疼得要命,挣扎,所以你得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消毒这件事看不到。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死掉了,视觉里没有。所以,不可见的东西逐渐地被人们忽略,它会形成思想的停滞,这是一个非常有洞见的想法。
结合本书,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差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后。
但真实的差距是不可见的时候是,是在三岁以前。在每个孩子都非常可爱活泼,在地上蹒跚学步的时候,看起来孩子跟孩子之间没有差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差距已经逐渐地被拉开了。
二、3000万的词汇差距
贝蒂·哈特与托德·里斯利两位学者的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
“13到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是487句话每小时,工人阶级的家庭301句话每小时,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是178句话每小时。”父母忙于生计可能就没时间跟孩子说话,而且很多是留守儿童,放在家里边把他扔给电视这是不算的。
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儿童的语言当中平均95%的词汇和父母是一样的,做父母看到孩子怎么样说话,就能够反思到自己怎么样说话。如果父母每天跟孩子说话都不客气,都经常会偶尔蹦出一些粗话来,那么别指望孩子变得温文尔雅,讲礼貌。如果父母能够更加注意自己跟孩子说话的这种用词,遣词造句,孩子也会变得不同。
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
看似好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结合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经历分析后可以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影响力,但不是绝对的。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被开发,但是这些潜力的开发程度却被早期语言环境中的3000多万词汇量拉开差距。
三、语言对大脑的塑造
需要强调的是,这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的词汇有这么大的能量?
1. 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还有更重要的思维模式的方式。德韦克教授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有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向:一个是固定型思维,认为没法变,这事就这样,我得不断地向别人证明我很强,他认为现在的状态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种叫成长型思维,就是现在我虽然不行,但是我可以不断的改变,出了问题我可以变得更好。
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它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定性或偏见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他让128名五年级的学生解答一道难题,测试结束后给予一些学生“聪明”的称赞,给予另一些学生“努力”的称赞。随后她给出了两个选择,其一是让学生们解答一道更难的题目,并告诉他们“会从中学到更多”;另一个选择则是和第一题差不多难度的题目。获得“聪明”称赞的65%的学生选择难度相仿的题目,而获得“努力”称赞的92%的学生选择挑战更高难度题目。
但如果我们能够肯定孩子的时候说的是他的过程,说你昨天练得特别地勤奋,所以今天谈的就好了很多,这就是过程。当你能够鼓励他去了解坚持探索,不放弃这样的过程性目标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能够逐渐地养成一个成长性思维的心态,这个会影响到孩子终身的幸福,这是美德背后的美德。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的区别,是一个人卓越还是普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这是思维模式。
3.
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进行了30年的一个实验,让一群孩子坐在那,说等着如果能够等五分钟不吃,我会再奖励你一个棉花糖。很多孩子受不了赶紧就吃了,有的孩子就特难受拿起来闻一闻,舔一舔,有的孩子就坐着不动。
经过了30年以后,再看这些孩子的成就,你会发现那些能够坐得住的,能够不吃那个棉花糖的孩子的成就要远远高于那些直接把它放在嘴里的人,这是很著名的一个实验。
那么。这种自控力是怎么通过我们的这个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把命令型的语言改成建议提示型,孩子的自控力才能不断地增长。建议提示型就是你可以提建议,你可以做提示,你可以告诉他因果过程。
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能够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也许孩子不能立马和父母达成共识,但因果思维会慢慢渗入孩子的脑中,在未来能够无需任何人的提醒,便对不当的行为举止说“不”。
4.道德观的建立
善良、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当你用一个名词来界定这件事来做我的“帮手”,你来“帮帮我的忙”这是一个动词,“不要骗人”这是一个动词,“你不要做骗子”这是一个名词。名词与动词间的微妙差别在于,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用这样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你用更多名词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道德的观念。
在我们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学会基于行为的批评而不是基于人格的批评。当我说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是基于人格的批评,但是如果我们说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就叫作不负责任,这是基于事情的批评。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说“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非“你真差劲”。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可以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受,觉得自己差劲。这都能够快速地帮助孩子建立他的道德底线,让孩子知道说善良,同情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
1、共情关注(跟随孩子的注意力、关注点,采用儿向语言,因为孩子更愿意听,觉得有意思,容易接受)
当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孩子突然伸手去摸旁边的那个床单了。这时候你应该跟着他走说,“你看到床单了,这个叫床单,你要摸一下吗?来,摸着绘本咱们来听”,这叫共情关注。然后你给他念绘本,念到一半的时候,孩子突然指着前说“这儿”,又要念前面这个地方,“还是喜欢这个呀,来,妈妈再给你念一遍”,这叫共情关注。要把他的情绪感觉讲出来,要不断的帮他解释他的这种感觉,这种共情关注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快速的学习。
2、充分交流(解释周围的世界,平行讲述事情,少用代词,会让孩子学的更多,脱离语境,丰富与孩子谈话的内容)
3.
有时家长喜欢用封闭式的方式跟孩子谈话,说不要动,老实点,别碰那个东西。这种话是没有轮流的,就是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边的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说,这个炉子很烫。你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么样?会烫到手,知道吗?你让他联系起来这个因果,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有很多东西不能碰,其实是孩子很好地成长。
但是,大量的家庭所用的就是特别简单,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命令的词语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4.关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不会与孩子深度交流),有距离感,不能做到共情关注。电视、手机没法关注孩子没法关注、抚慰孩子。 孩子跟电视也学习。电视里边熊大熊二打来打去,孩子也在模仿也在学,没有反应,孩子不知道对和错。所以,他大脑当中建立了很多非常奇怪的,但是没有人和人之间的那种连接。
在学校里打架的孩子,你会发现,打人的孩子对于别人的感受没感觉,他不知道他会疼,原因是在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互动。他从电视机里边看好像脑袋上砸了一个包不要紧。你看,那熊、大熊二不是好好的吗?过两天又好了,他根本不知道这里边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这三个T的原则请大家记住,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然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地关掉手机和电视。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网课学习有时也离不开手机。但手机和电视是科技的一个补充、食疗,就好像我们营养不足,吃一点点这个营养粉。但是,你不能指望营养粉当作主食,这就是它们的关系,它只能做很少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