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研讲做素养型教师——工作反思

(2022-03-12 22:59:06)
分类: 管理心得

开学后的第二周,教研室许宏博、赵吉平主任等一行十余人,到朱阳听课调研。随后在朱阳一中召开了初中调研反馈会议。许宏博主任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 提高认识:核心素养新时代:课程、核心素养、课本的烙印双减背景下:机械重复的要减去,要独具慧心,独具慧眼高质量的教育:教给学生可持续的能力,动机、兴趣。二是明确思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发展核心素养,对接命题。三是深化改革:课程的改革:要阅读王春易的《从教走向学》、李希贵的《学校如何运转》把课程标准变成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内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问题串。教师教学方式:将散点式知识结构,堆栈式知识结构和宝塔式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帮学生构建金字塔式的层级知识结构,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基。优化六个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反馈机制城乡共同体研究研讨交流机制

 

作为学校业务负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一点朴实与平凡,多一点勤奋与实干,多一点清醒和自觉,争做“精于教学的能手,长于科研的好手,勇于创新的高手”

、注重回归生活,有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作为党员又是学校的副校长,必须在教学教研敢于喊出向我看齐。力争做好课堂教学的排头兵

优化教学目标。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一节课的目标要做到:必须可测量,能够熟练的使用行为动词表述,主体必须是学生。再者,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例如,一节地理课,教师原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修改后是“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准确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课时目标由模糊变得清晰。所以,在设定课时目标时,必须要有准确具体的行为动词,如了解、说出、背诵、辨认、举例、描述、识别、解释、阐明、比较、归纳、概括、判断、区别、猜测、推断、整理等。

优化知识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教师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够正确把握课改以后的教材。正如许宏波主任借用北京教育学院李晶教授的话指出: 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散点式教学,讲授的是琐碎的知识点,只见树叶不见树木,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二是堆栈式的货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出的学生善于解决已知领域的已知问题,缺少发现未知领域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匠型人才。她殷切希望教师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知识,能够分析教材设计的基本事实,画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揭示内容的“上下位”关系,帮学生构建金字塔式的层级知识结构,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基。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初中化学“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从不同层次对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既是重要的学科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应包含三个层次:对必备知识的传授;元素观、微粒观的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的应用。根据三个培养层次,可将其内涵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次、观念层次、思维层次。

 

二、注重学科育人,有聚焦核心素养的意识

眼中有人,学生第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演讲中讲道:“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教师只看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这是对孩子的坑害!21世纪的教育是不是变了?不,没有变。教育依旧是培养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一颗有中国心的人!”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肖远骑说:“教书育人,首先得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要面向实际,‘摸着石头过河’,由此,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师仅有知识还不够!还得学会研究学生!”清华大学2014年开学典礼上,校长陈吉宁提到,“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 如今那种只关注分数,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方式早已被人们所摒弃,人们更加看重教师的育人作用。

核心素养,落在课堂。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历时三年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北师大赵德成博士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各学科教什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积极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是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可,实验探究,绿色运用等。

发展核心素养,对接命题:学科核心素养中招命题的变化:通过底层核心考察上层知识:1.必备知识、2.关键能力、3.学科素养、4.核心价值。那这4个词的区分度在哪?

教学研讲做素养型教师——工作反思

我用一个题来给你去做一个讲解:一氧化碳化学性质——还原氧化铁:

(河南中招2010年) 18.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1)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来炼铁____________。

 

我现在来让各位判断一下是1、2、3、4当中的哪种出题等级,我相信各位同学都会选一对吧,这是属于必备知识,

我再看:(河南中招2021年)20.A、B、C、D、E均含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已知:A为氧化物,其中金属元素显+3价,且其质量分数为70%;B为单质;E为难溶性碱;A→B是工业制取B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同一个知识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还原氧化铁”,2021年这种出题方式来,道题很明显考察的就不是必备知识了,而是核心能力或学科素养。

假如说这两种出题方式摆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知识,只知道炼铁原理,而不知道“”金属元素显质量分数为70%”是什么?所以说你再去面对这两种解题方式,可能只能答对第一题。

也就是说,出题方式的这种变化,会导致学生不一定能把答案写得出来。

为什么有的同学努力了那么久,总感觉自己的分数提不上去,对不对?原因就在这儿,

原因是你只掌握了底层的基础知识,而没有去掌握核心能力或学科素养

 就是现在的中考改革已经走到下边这两层了,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就是素养型,即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学生有了这个能力有了这个知识之后你是可以解题的。

我们教师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三轮课程教学改革,1995年左右学生时代—双基,2005年左右执教后——新课程改革,2013年后的核心素养,双基过关——三维目标的落实——素养的提升。社会需求在提升,标准在细化,我们教师必须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手段。

老师们,教学中我们对课程以及教材的一些核心内容、核心知识,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能说出来估计就比较少了。教师不清楚,学生很难知道。教师的高度决定课堂的温度、广度。读书的厚度决定教师专业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教好一本书,就必须至少读一百本与此有关或无关的书。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据此我们可以将体现学科本质的基本内容识别为,一个包含价值与精神(内层)、方法与思想(中层)、问题概念(外层)的三重结构。

课堂教学通常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知识;第二层次是教方法;第三层次是教思想。仅教知识称为技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称为明师,能教思想者方为大师。化学知识是基础、化学方法是关键、化学思想是灵魂。对于每个学科教学,贵在有效渗透其核心思想和科学方法,方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优化组织形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的安排体现知识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应对性的拓展。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赵德成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学习数学分数百分数,牛奶包装袋上的脂肪6﹪,房价同比、环比这两个概念,提问听课教师,我们很多都不清楚,教师都不懂都不会,怎么教学生?而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学术语,就在我们生活身边。张竹叶老师在讲《正多边形和圆》一课时,就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首届苹果花节在灵宝市寺河山举行,为了美化会场,需要在一个圆形花坛内摆放AB两种花卉,将A种花卉分为面积相等的六块,B种花卉为一整块,请用尺规在圆上画出你的设想。既让数学回归生活,又培养学生在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性思考,有指导教育行为的习惯

教师是专业化的工作,教师不愿学理论,由于理论模糊,故造成教学行为的模糊。我们做教师,不能随情绪脑左右,凭感觉判断对学生喜欢和不喜欢,也不能凭个人主见或经验去做事,而应该多使用理性脑(像电脑不被情绪绑架),多用理性思维查找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后再去做事,避免行为的盲目。原北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教授,是最接地气的专家,提醒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的本质,养成用科学术语指导教育行为的第一习惯。

知道学习是什么?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新文盲的标准,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不学习新的知识、不改变旧的思维模式、不改变旧的行为模式。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看来, 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读和写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摒弃已学、以及不会再次学习的人。“学习”这个词,最早出自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狭义的学习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指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认识与行为的持久性改变。

懂得学科是什么?正确认识“学科特点”是教学成功的起点。譬如,语文是艺术性语言类的学科,以培养语感为中心。“语文”就是语言,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教语文就是教语言。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语文就是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再比如,体育是运用运动知识优化运动技能的学科,如篮球投篮,要讲明弧度、角度、手腕用力等相关知识,加上反复训练才能提高投篮率,可见体育是心灵手巧、手脑并用的学科,而不能误认识是一门教四肢发达的学科。

明白考试是什么?考试的实现形式是试题。试题是以问题化的形式,实现特定的检测目的,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量化应以具体的问题情景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诱发学生表现出学科能力的反应行为。北京考试院考试评价专家张景鹏教授,他认为中考命题有四大趋势,即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注重试题情景的设计,更加聚焦学科素养的考查,注重“独立思考”的考查,开放性试题、创新性试题,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是大趋势。所以要理解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方向,把握教育育人导向,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