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奋力前行、牢记使命

(2022-03-12 21:35:30)

提高认识:

1.核心素养新时代:课程、核心素养、课本的烙印

2.双减背景下:机械重复的要减去,要独具慧心,独具慧眼。

3.高质量的教育:教给学生可持续的能力,动机、兴趣。

明确思路: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发展核心素养,对接命题。

深化改革:

1. 课程的改革:王春易的《从教走向学》、李希贵的《学校如何运转》、

把课程标准变成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内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问题串。

教师教学方式:将散点式知识结构,堆栈式知识结构和宝塔式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

2. 优化六个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反馈机制

城乡共同体

研究研讨交流机制

做为学校的业务校长,

一、注重理性思考,有指导教育行为的习惯

北京教育学院李晶教授指出:教师是专业化的工作,教师不愿学理论,由于理论模糊,故造成教学行为的模糊。我们做教师,不能随情绪脑左右,凭感觉判断对学生喜欢和不喜欢,也不能凭个人主见或经验去做事,而应该多使用理性脑(像电脑不被情绪绑架),多用理性思维查找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后再去做事,避免行为的盲目。原北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教授,是最接地气的专家,提醒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的本质,养成用科学术语指导教育行为的第一习惯。

       知道学习是什么?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新文盲的标准,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不学习新的知识、不改变旧的思维模式、不改变旧的行为模式。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看来, 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读和写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摒弃已学、以及不会再次学习的人。“学习”这个词,最早出自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狭义的学习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指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认识与行为的持久性改变。

懂得学科是什么?正确认识“学科特点”是教学成功的起点。譬如,语文是艺术性语言类的学科,以培养语感为中心。“语文”就是语言,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教语文就是教语言。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语文就是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再比如,体育是运用运动知识优化运动技能的学科,如篮球投篮,要讲明弧度、角度、手腕用力等相关知识,加上反复训练才能提高投篮率,可见体育是心灵手巧、手脑并用的学科,而不能误认识是一门教四肢发达的学科。

明白考试是什么?考试的实现形式是试题。试题是以问题化的形式,实现特定的检测目的,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量化应以具体的问题情景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诱发学生表现出学科能力的反应行为。北京考试院考试评价专家张景鹏教授,他认为中考命题有四大趋势,即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注重试题情景的设计,更加聚焦学科素养的考查,注重“独立思考”的考查,开放性试题、创新性试题,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是大趋势。所以要理解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方向,把握教育育人导向,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

二、注重学科育人,有聚焦核心素养的意识

眼中有人,学生第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演讲中讲道:“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教师只看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这是对孩子的坑害!21世纪的教育是不是变了?不,没有变。教育依旧是培养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一颗有中国心的人!”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肖远骑说:“教书育人,首先得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要面向实际,‘摸着石头过河’,由此,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师仅有知识还不够!还得学会研究学生!”清华大学2014年开学典礼上,校长陈吉宁提到,“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 如今那种只关注分数,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方式早已被人们所摒弃,人们更加看重教师的育人作用。

核心素养,落在课堂。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历时三年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北师大赵德成博士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各学科教什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积极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是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可,实验探究,绿色运用等。例如一堂“燃烧与灭火”的化学课,教师抓住“价值”两个字, 用燃烧“照亮”了古今中外,从发现火、利用火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峰传递,引领学生理解燃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使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巨大力量;又用科学史的故事和内容来引领学生们对燃烧现象的理解,使教学充满了历史感,其中科学家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学生科学精神的逐步形成。该案例将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较好地体现了这个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育人价值。

三、注重回归生活,有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

优化教学目标。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一节课的目标要做到:必须可测量,能够熟练的使用行为动词表述,主体必须是学生。再者,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例如,一节地理课,教师原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修改后是“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准确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课时目标由模糊变得清晰。所以,在设定课时目标时,必须要有准确具体的行为动词,如了解、说出、背诵、辨认、举例、描述、识别、解释、阐明、比较、归纳、概括、判断、区别、猜测、推断、整理等。

优化知识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教师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够正确把握课改以后的教材。李晶教授尖锐的指出,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散点式教学,讲授的是琐碎的知识点,只见树叶不见树木,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二是堆栈式的货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出的学生善于解决已知领域的已知问题,缺少发现未知领域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匠型人才。她殷切希望教师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知识,能够分析教材设计的基本事实,画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揭示内容的“上下位”关系,帮学生构建金字塔式的层级知识结构,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基。

优化组织形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的安排体现知识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应对性的拓展。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赵德成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学习数学分数百分数,牛奶包装袋上的脂肪6﹪,房价同比、环比这两个概念,提问听课教师,我们很多都不清楚,教师都不懂都不会,怎么教学生?而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学术语,就在我们生活身边。魏金丹老师在讲《正多边形和圆》一课时,就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首届苹果花节在灵宝市寺河山举行,为了美化会场,需要在一个圆形花坛内摆放AB两种花卉,将A种花卉分为面积相等的六块,B种花卉为一整块,请用尺规在圆上画出你的设想。既让数学回归生活,又培养学生在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科融合,有提升全面素养的能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意思是:所学应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吴万辉,用自己的传奇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43岁的他从贵州大山走到北京,心态像朝阳般年轻,已经60岁学生称他“辉哥”,他叫男生“小鲜肉”,女孩“宝贝”;说话像散文诗优美,妙语连珠,如高三开学第一课,他告诉学生:高三是什么?高三是一部小说,讲述着主人的悲欢离合;高三是一篇散文,诉说着人生的喜怒哀;高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老师是指挥、学生是冲锋的士兵、家长是后方支援;思想像泉水般灵动,他精心构建的“数学诗意课堂”,形成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灵动、和谐、共生、创新”的教学特色及“诗情画意”的教学艺术,已取得研究成果,发表了教育科研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60部,著述数百万字。一个数学老师,具有语文教师的素养,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

学科整合,开发课程。先要厘清一个认识,多学科不是跨学科。多学科课程好比一盘水果沙拉,如针对“水”的主题课程,语文教师介绍与水有关的诗词、文化,物理教师介绍水的三态变化,生物教师介绍水对于生物体的巨大作用,地理教师介绍水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课程到此为止,不进行整合,学科间是相邻关系。真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从现实情境中提炼出更多的跨学科课程研究的视角,进而整合生成全新的课程,是思想和方法的整合、综合,比如,围绕“水”这个主题,可以研究水资源研究(淡水、污水处理、灌溉、净化、污染、再利用);水资源管理(水坝、节水、发电、引水、现代农业、雨水收集);水与文化的共生(艺术、语言、风俗、音乐、茶艺、庆祝活动、诗歌、摄影)等。执教者的“教案”实际上就是教者的“原创”。在研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实践中,吴万辉老师始终坚持围绕“人与自然→亲近自然→关注北京的自然环境;人与文化→感受人文→领略北京的传统文化;人与社会→走进社区、工厂等→认识生活关注现实世界;人与自我→认识自我→开发塑造和完善自我人生”四条主线,整合课程的地方资源。坚持体现“由小到大(大课程框架、小课程开发);由内到外(课程活动空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由点到面(从典型示范到全面铺开的实施步骤);由近到远(从学校辐射到朝阳、北京乃至全国的特色)”四条原则,充分发挥课程的共享资源。

“专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一点朴实与平凡,多一点勤奋与实干,多一点清醒和自觉,争做“精于教学的能手,长于科研的好手,勇于创新的高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