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评判,开始倾听
(2013-10-28 14:22:53)
标签:
南昌心理咨询乐行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医生倾听健康 |
“哦!我真想知道你还能懒成什么样!”“领导真小人!倒霉!”……尽管正在做停止评判的专题,一个个评价、判断却像爆豆子,在脑袋壳里碰撞,一不小心就从嘴里蹦出来。“你又把书扔到地上,你真是个坏宝宝!”“坏宝宝!”两岁多的儿子呼啦一下把玩具全拨到地上,挑战似地看着妈妈。
语言是窗户,不然它们就是墙。没有人乐意接受审判,即使刚会说话的孩子,是窗户还是墙,丝毫不会搞错。
乐行心理咨询的咨询师认为,评判的高墙不仅阻断我们的沟通,还会把恼怒、失望、误会、挫败感像乒乓球一样在对话中打过来弹过去。在指责和评判面前,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反应是争辩、反击,像被激怒的皮球,一鼓作气回敬给对方。谁也不会示弱,球会越弹越高,最终带着两个人的怨气破裂。
批评和指责不会让孩子更听话,不会让老公更关心你,不会让员工更尊重你,更不会让你看起来充满魅力,人见人爱。是时候停止这些该死的评判了。
可是《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指出,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一旦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人,我们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太黏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得到一些体贴,她就“冷漠得像块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她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她就是“粗心大意”。评判让我们一心分析和确定他人错误的性质,却忽视了他人和自己的需求。
“应该说,评判的出发点是需求,我们不能说它有什么错,但是评判的沟通方式是无效的。”阮胤华说,“所有的需求都是美丽的。是什么让你或者让他/她这么愤怒、这么伤心?每一个判断、评价背后都有美丽的需求,觉察是个淘金的过程。”停止判断,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的事情和你的感觉上面。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此刻我们观察到什么?不管喜欢与否,只说出观察的结果;接着,试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就是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模式的4个要素。
语言是窗户,不然它们就是墙。没有人乐意接受审判,即使刚会说话的孩子,是窗户还是墙,丝毫不会搞错。
乐行心理咨询的咨询师认为,评判的高墙不仅阻断我们的沟通,还会把恼怒、失望、误会、挫败感像乒乓球一样在对话中打过来弹过去。在指责和评判面前,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反应是争辩、反击,像被激怒的皮球,一鼓作气回敬给对方。谁也不会示弱,球会越弹越高,最终带着两个人的怨气破裂。
批评和指责不会让孩子更听话,不会让老公更关心你,不会让员工更尊重你,更不会让你看起来充满魅力,人见人爱。是时候停止这些该死的评判了。
可是《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指出,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一旦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人,我们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太黏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得到一些体贴,她就“冷漠得像块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她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她就是“粗心大意”。评判让我们一心分析和确定他人错误的性质,却忽视了他人和自己的需求。
“应该说,评判的出发点是需求,我们不能说它有什么错,但是评判的沟通方式是无效的。”阮胤华说,“所有的需求都是美丽的。是什么让你或者让他/她这么愤怒、这么伤心?每一个判断、评价背后都有美丽的需求,觉察是个淘金的过程。”停止判断,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的事情和你的感觉上面。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此刻我们观察到什么?不管喜欢与否,只说出观察的结果;接着,试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就是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模式的4个要素。
前一篇:你敢不敢“闲着没事儿干”
后一篇:言如其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