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2018-03-08 12:09:58)
标签:

潘氏宗祠

歙县北岸镇大埠村

徽州古祠堂

省保单位

三人行

分类: 沪外旅游
在北岸镇的大埠村,还有一座与北岸村吴氏宗祠规模相当的潘氏宗祠,尽管只是安徽省的文保单位,同样气势壮观、雕饰精美,况且那潘氏家族中曾经出了多位权倾一时富甲一方的名人。汽车停在村口,刚进村问路就遇古祠堂边的村民,不仅一路结伴同行,而且告诉了我们祠堂钥匙具体在哪一家,几乎不费周折就顺利来到祠堂并且进入参观。此时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雨,加上如此顺利直接进入到了古祠堂中,却忽略了祠堂周边的环境以及祠堂外表面的细节部分。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大埠村的潘氏宗祠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大埠村的潘氏宗祠内享堂上高挂着匾额,一眼望去是“敦本堂”,仔细看却又有一点吃不准了。潘氏宗祠中众多的匾额是其一大特点,据说还存13块, 这在徽州古祠堂中并不多见。那红底金字的“大学士”匾现被挂在了大门外的中间最醒目处。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附近的村景。据介绍:大阜村位于北岸镇政府所在地,是北岸镇经济、文化、政治活动中心,距歙县县城只有18公里,黄金旅游线路黄千公路、徽杭公路及徽杭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由原阜东、阜西、伏塘三个村规模调整合并后的大阜村,辖21个村民小组,1258户,总人口3385人(其中农业人口2748人),盛产茶、桑、菊、果等多种农副产品。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大埠村的潘氏宗祠外表,两侧的砖雕以及省保碑。雨越来越大,古祠堂前村道上的行人纷纷打起了伞。据介绍:潘家宗祠位于黄山市歙县大阜村,这个隶属歙县北岸镇的小村在徽州是个相当不起眼的村落,只有在大比例尺的歙县地图上才可以找出。但在二百年前,由于它地处府、县城到深渡的公路边,在崇山峻岭的徽州算是交通相当便利的位置,所以很早就孕育出簪缨望族与商贾世家二位一体的宗族。潘家宗祠始建于1585年,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时重修。三进。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中进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后进高出地坪1米多,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天井池内有一汲水井,种植桂花树。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精美。1986年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的大匾额,而这少一撇的“潘”字,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传说,总之是“百家姓中潘最好,有水有米又有田。”的意思。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潘氏宗祠的大门内,比起吴氏宗祠来少了两侧的边门。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始建于1585年,清同治时重修。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虎廊另一侧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中进敦本堂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名人匾额。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敦本堂内看堂内梁柱与前方的门厅虎廊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我在敦本堂硕大的立柱边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天井池内有一汲水井,左右原本有金桂银桂各一,如今金桂尚存。据介绍:池内原植有两棵百年桂花树,东为金桂(开黄花)、西为银桂(开白花),现仅存的金桂枝繁叶茂,古桂如今已伸展出天井,在祠堂挂牌祭祖那天,族人议论纷纷,大阜金桂仍存且冲天招展,风水未破,大阜潘氏将来必有重复明清族盛时期折桂俊才。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后进高出地坪1米多,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寝堂一层,迎面为龛台。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天井池四周是黟县青石栏,原来石栏每根望柱上都有各种形态石狮,文革时期悉数毁尽。四周栏板镌刻有“百鸟朝凤”、“福禄吉祥”、“花草礼器”等图案,精美绝伦。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寝堂二层,边有窄梯可上,来到楼上发现空荡荡的,留有曾经做过学校教室的痕迹。
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楼上对外望去,近处大屋顶间冲天古桂花树,周围粉墙黛瓦的马头墙如林,远处青山叠嶂。据介绍原先的古祠堂还有最后一进,于50年代已被拆毁,地基上现已树木葱郁。百度介绍:潘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是潘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潘氏宗祠位于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来龙山”的“龙首”南麓,始建于1585年,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整个建筑依“来龙山”地形而建,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潘家历史人物:潘世恩(公元1770-1854年)状元出身,官至宰相。道光十三年至三十年(1833-1850年),先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任职前后长达17年。他富贵长寿,享尽人间荣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人称“四朝元老”。潘氏家族在清廷六部九卿百官(文官)都有人做过官,当时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潘世恩80寿辰时,道光皇帝赏赐其孙子潘祖荫举人,孙子也官至宰相,因此大阜村“小小大阜村,爷孙宰相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