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徽州古塔之下尖塔

标签:
下尖塔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徽州古塔明代宝塔三人行 |
分类: 沪外旅游 |
三人行在徽州,2月12日来到了徽州区的潜口镇寻访古牌坊。才到镇上,大街边一座高高的宝塔立即吸引了我们。徽州古建中虽以“民居、祠堂、牌坊”称为三绝,其他如古桥、宝塔等古建筑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和历史文化遗产,再说偶然相遇的古代宝塔对于我们来说是较少见到的,能够近距离观察甚至进入塔中就更难得了。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港口镇潜口村的下尖塔

下尖塔沿公路处有出进宝塔园的铁门,宝塔下的东、西、北三面开门,游人也能进入其中,可惜楼梯通道被封堵而不能上塔。

下尖塔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这是它的底层。

陈旧的文保碑标示着下尖塔的名称和文保碑级别,据称下尖塔于1988年公布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黄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博友网上给我留言:徽州文保资料不对外公布,给寻访增加很大难度。其实我也不太在乎这些,现在的“国保”似乎也随处可见,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稀罕了。网上查询资料,眼前的明代宝塔连名称以及许多介绍也都是以讹传讹,与真实历史有了很大的出入。

下尖塔的腰部。《徽州区志》的权威介绍:巽峰塔在潜口村南水口,亦称下詹塔、文峰塔,建成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塔身全砖结构,外形七层八面,层层收缩,成为锥形,俗称“潜口锥”。塔身高约37米,底径约11米,东、西、北三面开门。塔内空四层,夹壁有阶梯可达顶层。底层内径4.4米,高7.6米,东、西、北3面开门,南面壁间设有神龛。北门内壁上方嵌红石楣匾,上刻楷书“巽峰”二字,上款“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下款“潜川竹溪汪道植敬立”;西门夹壁中设有登塔石阶直上二层。二层东西壁上有8个画像,北壁高处嵌红石匾,南面设神主供座,供座后夹壁中有石阶上三层。三层北壁有供座,下承龟石,周壁有画像,南向壁间嵌高2米,宽0.5米的碑石,刻字“大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十月初三日,潜川竹溪翁汪道植立”。西门夹壁中有石阶上四层。四层即外观最高的第七层,内底径3.3米,高4.1米,八方均有门,门外为窗,门上方有画像。塔尖为葫芦状,铁质。造塔之砖侧长面上模压有阴文“竹溪建立塔”、“大明嘉靖甲辰年造”以及阳文“竹溪”等字样。今塔身保存基本完好,挑檐破损,内壁多处被凿毁,神龛破坏,外檐及塔顶草木滋生。

下尖塔的细节部分。据介绍:塔系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竹溪汪道植立。塔外观七层八角,底层直径十米,逐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檐及顶部已毁。塔内空心实为二层,其一层塔心室的八角穹隆顶非常漂亮,一斗三升承托的平砖叠涩砌筑密匝齐整,宛若一挂蛛网悬于当空。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基本保存完好,仅檐及顶部受损。

下尖塔的细节部分,许多粉刷剥落的青砖上都有着明显的纪年铭文。

外面看下尖塔的门洞

塔内看下尖塔的门洞

层层叠涩的砖制穹隆

上塔的楼梯被封堵

下尖塔四周大多可以转达,能看到它的不同角度。关于下尖塔还有附会的传说,也算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体现:很古时候,这塔基下是口井,其深无比。不知哪年,有黄鳝精古井为王,兴妖作怪,弄得五谷不收,万民叫苦。王母娘娘下令,让二郎神下界除妖。黄鳝精知自己没法较量,便就近钻进泥潭沙窝里,任哮天犬怎么吼,任赶山鞭舞得叭叭响,它也不露头。二郎神一怒,便从腰里取出一名叫“下尖叉”宝物,瞄准黄鳝精藏身处狠刺,虽没刺中黄鳝精要害,却让它受了重伤流血不止。黄鳝精困兽犹斗,拖住下尖叉往深井里跑,宁死不让二郎神收回宝物。直斗得山河颤抖,日月无光,托塔李天王闻讯赶来,全力相助,抛出一座宝塔,镇住飞山走石,封住深邃井眼,让黄鳝精憋死在里边。二郎神说:“慢点慢点。我的下尖叉还没取出!”李天王错会其意,以为二郎神怕他独占降妖之功,便说:“好说,好说,此妖乃我俩合作打败,就让这塔叫下尖塔吧!”。

当地政府围绕古塔建起了一座名为“水口公园”还是“翼峰公园”的公共绿地

公路对面有仿古六角亭

目前看古塔周围已是城市化的公路大街,但在介绍中看到还是港口镇潜口村的建制,据介绍: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原属徽州歙县。205国道、呈歙旅游公路、合铜黄高速徽州区下口在此交汇,境内拥有全国“4A”级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和“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潜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金紫祠、翼峰塔、古街巷、古井等众多古建筑,南宋名将宗泽、东晋陶渊明曾在此隐居。一些历史名人几乎在每一幢古建筑里都留下了令人称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港口镇潜口村的下尖塔

下尖塔沿公路处有出进宝塔园的铁门,宝塔下的东、西、北三面开门,游人也能进入其中,可惜楼梯通道被封堵而不能上塔。

下尖塔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这是它的底层。

陈旧的文保碑标示着下尖塔的名称和文保碑级别,据称下尖塔于1988年公布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黄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博友网上给我留言:徽州文保资料不对外公布,给寻访增加很大难度。其实我也不太在乎这些,现在的“国保”似乎也随处可见,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稀罕了。网上查询资料,眼前的明代宝塔连名称以及许多介绍也都是以讹传讹,与真实历史有了很大的出入。

下尖塔的腰部。《徽州区志》的权威介绍:巽峰塔在潜口村南水口,亦称下詹塔、文峰塔,建成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塔身全砖结构,外形七层八面,层层收缩,成为锥形,俗称“潜口锥”。塔身高约37米,底径约11米,东、西、北三面开门。塔内空四层,夹壁有阶梯可达顶层。底层内径4.4米,高7.6米,东、西、北3面开门,南面壁间设有神龛。北门内壁上方嵌红石楣匾,上刻楷书“巽峰”二字,上款“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下款“潜川竹溪汪道植敬立”;西门夹壁中设有登塔石阶直上二层。二层东西壁上有8个画像,北壁高处嵌红石匾,南面设神主供座,供座后夹壁中有石阶上三层。三层北壁有供座,下承龟石,周壁有画像,南向壁间嵌高2米,宽0.5米的碑石,刻字“大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十月初三日,潜川竹溪翁汪道植立”。西门夹壁中有石阶上四层。四层即外观最高的第七层,内底径3.3米,高4.1米,八方均有门,门外为窗,门上方有画像。塔尖为葫芦状,铁质。造塔之砖侧长面上模压有阴文“竹溪建立塔”、“大明嘉靖甲辰年造”以及阳文“竹溪”等字样。今塔身保存基本完好,挑檐破损,内壁多处被凿毁,神龛破坏,外檐及塔顶草木滋生。

下尖塔的细节部分。据介绍:塔系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竹溪汪道植立。塔外观七层八角,底层直径十米,逐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檐及顶部已毁。塔内空心实为二层,其一层塔心室的八角穹隆顶非常漂亮,一斗三升承托的平砖叠涩砌筑密匝齐整,宛若一挂蛛网悬于当空。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基本保存完好,仅檐及顶部受损。

下尖塔的细节部分,许多粉刷剥落的青砖上都有着明显的纪年铭文。

外面看下尖塔的门洞

塔内看下尖塔的门洞

层层叠涩的砖制穹隆

上塔的楼梯被封堵

下尖塔四周大多可以转达,能看到它的不同角度。关于下尖塔还有附会的传说,也算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体现:很古时候,这塔基下是口井,其深无比。不知哪年,有黄鳝精古井为王,兴妖作怪,弄得五谷不收,万民叫苦。王母娘娘下令,让二郎神下界除妖。黄鳝精知自己没法较量,便就近钻进泥潭沙窝里,任哮天犬怎么吼,任赶山鞭舞得叭叭响,它也不露头。二郎神一怒,便从腰里取出一名叫“下尖叉”宝物,瞄准黄鳝精藏身处狠刺,虽没刺中黄鳝精要害,却让它受了重伤流血不止。黄鳝精困兽犹斗,拖住下尖叉往深井里跑,宁死不让二郎神收回宝物。直斗得山河颤抖,日月无光,托塔李天王闻讯赶来,全力相助,抛出一座宝塔,镇住飞山走石,封住深邃井眼,让黄鳝精憋死在里边。二郎神说:“慢点慢点。我的下尖叉还没取出!”李天王错会其意,以为二郎神怕他独占降妖之功,便说:“好说,好说,此妖乃我俩合作打败,就让这塔叫下尖塔吧!”。

当地政府围绕古塔建起了一座名为“水口公园”还是“翼峰公园”的公共绿地

公路对面有仿古六角亭

目前看古塔周围已是城市化的公路大街,但在介绍中看到还是港口镇潜口村的建制,据介绍: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原属徽州歙县。205国道、呈歙旅游公路、合铜黄高速徽州区下口在此交汇,境内拥有全国“4A”级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和“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潜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金紫祠、翼峰塔、古街巷、古井等众多古建筑,南宋名将宗泽、东晋陶渊明曾在此隐居。一些历史名人几乎在每一幢古建筑里都留下了令人称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前一篇:三人行·徽州古祠堂之潘氏宗祠
后一篇:三人行·临安古牌坊之徐氏节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