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文保单位·钟家祠堂

标签:
钟家祠堂浦东文保单位镇北村钟家弄74号高桥天后宫群友会 |
分类: 浦东各地 |
高桥古镇的钟家祠堂是浦东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久闻它是“高桥首富”著名营造商钟惠山的家祠,是一座规模宏大又保存完好的传统祠堂。尽管钟家祠堂位于镇北村穿心河边的钟家弄,离开镇区有一点距离,却也曾专程去过几次,无奈都是铁将军把门而无缘入内,如果有人看守尚能打招呼,没人则没辙。今年听说已把钟家祠堂改为“天后宫”并对外开放,所以此次群友会到访高桥古镇,把钟家祠堂当作了必去之地。

浦东新区高桥镇镇北村钟家弄74号的钟家祠堂,变身为天后宫后终于打开大门对外开放。

钟家祠堂为“高桥首富”近代著名营造商钟惠山的家祠,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该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墙深院,五进院落。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整个祠堂用料讲究,工艺精致,规模恢宏。

坐北朝南的钟家祠堂外观,对于我们来说到访几次终于如愿,而对于钟家祠堂来说80年间也是几次变身,抗战胜利后先是清溪小学,解放后是钟家弄小学,然后是高桥中心校,民办外高桥中学,现在又成为了“天后宫”,好在整体建筑完整,祠堂格局保持完好,保留了原建筑的形式,结构及装饰保存良好。

钟家祠堂的大门,大门上两个巨大醒目的“钟”字仍保留着。

大门内侧,左右各有警卫室一间。

进大门后是挂有文保牌的前埭,如今两侧分别改作了文昌殿和财神殿。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钟家祠堂位于高桥镇钟家弄,是近代著名营造商钟惠山的家祠,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为上海地区所罕见。建筑坐北朝南,南北跨度约100米,沿中轴线依次分布仪门、门屋、享堂、寝堂、余屋、月湖、祭亭等文物单体,整组建筑外还有一道院墙环绕。在祠堂山墙以外形成了东西各一条甬道。整个建筑粉墙黛瓦,气势恢宏,局部有精美雕刻以及彩色玻璃,施工工艺先进,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建筑还受到一定的西式风格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尤其一进仪门,铸铁花饰“钟”字,二进仪门砖雕精致,题材丰富。厅堂梁架用木硕大,雕刻具有很高的造诣。该建筑2002年1月14日被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钟家祠堂围墙内东侧,一排五棵珊瑚树都是已经到达古树后续资源的树龄,树根部有一排保护牌显示树龄都在80-90年之间。

祠堂主体建筑的山墙与围墙之间的通道。据“浦东新区地名网”的详细介绍:20世纪30年代初,钟惠山年事已高,继翻建祥弄故居、西街钟氏民宅和上海福建北路“毓秀坊”新居之后,着手建造钟氏家祠。他在钟家弄西南隅,购地10亩,动工兴建。祠堂为五开间四进深,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高墙围绕四周。坐北面南,南围墙正中两扇黑漆大铁门,两扇门上均塑有“钟”字,十分气派。第一进正中为墙门间,左右各两间,墙门间两旁均设长栏凳。过天井,雕塑精美的仪门耸立在第二进围墙正中。从仪门进去是大天井,左右各两间厢房。穿过大天井,是祠堂主要建筑——大厅。大厅既高又大,是名副其实的厅堂,厅堂是青紫石铺的地坪,大厅左右各一间宽敞的厢房,厅堂后面是屏门。跨过大厅屏门后门槛,左右又是两小间,然后是第三进围墙,围墙中间是一座仪门,仪门进去又是大天井,左右各两间厢房。第三进正中是客堂,左右各一间大厢房。厢房后面各有小天井,种植桂花树。第三进围墙后面,又是天井,然后是一溜六间余屋,供看祠堂人居住。在每一进房屋间,东西各开一扇边门,便于行走。整座建筑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长角道。屋后围墙内是一片广阔的场地,设有元宝沟、六角亭。房屋屋面是黛瓦,铺得密不见缝,脊瓦也竖得煞齐。祠堂前是一片水泥大场地,直到串心河边,河堤是水泥砌成。整个建筑用料十分讲究,单以石料看,仪门的石库门及阶沿石,钟要求长短适度,厚薄均匀,石面光滑,不差分毫。因石匠胡关海精雕细刻,符合要求,钟十分满意,工价之外,另奖200银元。祠内角道围墙边,遍植松柏冬青,至今郁郁葱葱。桂花树、柏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为建祠堂,共花银元十万。

穿过门埭的墙门间

穿过门埭后就是砖雕精致、题材丰富的二进仪门了,两侧有边门。

走过仪门头即第二进天井

砖雕精美的仪门头,受损部位得到了精心的修复。

钟家祠堂的“享堂”,廊柱梁枋都是水泥浇筑而成。

二进院落的东西厢房等

穿过“享堂”又见比较简洁的三进仪门头

仪门头内侧

钟家祠堂原“寝堂”

合围成三进院落的东西厢房等

祠堂内

祠堂内架构和部分摆设

穿过“寝堂”后还有一埭“余屋”

由祠堂主体建筑两侧的通道可以直达后面,各院落各有边门。

祠堂余屋后面有腰子形人工湖称为“月湖”,又称“元宝沟”,据称该湖于2009年进行了修缮。

钟家祠堂围墙北侧有东西后门各一,两角各有六角祭亭一座。

东西六角祭亭和石膏内顶与马赛克地坪

浦东新区高桥镇镇北村钟家弄74号的钟家祠堂,变身为天后宫后终于打开大门对外开放。

钟家祠堂为“高桥首富”近代著名营造商钟惠山的家祠,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该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墙深院,五进院落。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整个祠堂用料讲究,工艺精致,规模恢宏。

坐北朝南的钟家祠堂外观,对于我们来说到访几次终于如愿,而对于钟家祠堂来说80年间也是几次变身,抗战胜利后先是清溪小学,解放后是钟家弄小学,然后是高桥中心校,民办外高桥中学,现在又成为了“天后宫”,好在整体建筑完整,祠堂格局保持完好,保留了原建筑的形式,结构及装饰保存良好。

钟家祠堂的大门,大门上两个巨大醒目的“钟”字仍保留着。

大门内侧,左右各有警卫室一间。

进大门后是挂有文保牌的前埭,如今两侧分别改作了文昌殿和财神殿。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钟家祠堂位于高桥镇钟家弄,是近代著名营造商钟惠山的家祠,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为上海地区所罕见。建筑坐北朝南,南北跨度约100米,沿中轴线依次分布仪门、门屋、享堂、寝堂、余屋、月湖、祭亭等文物单体,整组建筑外还有一道院墙环绕。在祠堂山墙以外形成了东西各一条甬道。整个建筑粉墙黛瓦,气势恢宏,局部有精美雕刻以及彩色玻璃,施工工艺先进,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建筑还受到一定的西式风格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尤其一进仪门,铸铁花饰“钟”字,二进仪门砖雕精致,题材丰富。厅堂梁架用木硕大,雕刻具有很高的造诣。该建筑2002年1月14日被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钟家祠堂围墙内东侧,一排五棵珊瑚树都是已经到达古树后续资源的树龄,树根部有一排保护牌显示树龄都在80-90年之间。

祠堂主体建筑的山墙与围墙之间的通道。据“浦东新区地名网”的详细介绍:20世纪30年代初,钟惠山年事已高,继翻建祥弄故居、西街钟氏民宅和上海福建北路“毓秀坊”新居之后,着手建造钟氏家祠。他在钟家弄西南隅,购地10亩,动工兴建。祠堂为五开间四进深,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高墙围绕四周。坐北面南,南围墙正中两扇黑漆大铁门,两扇门上均塑有“钟”字,十分气派。第一进正中为墙门间,左右各两间,墙门间两旁均设长栏凳。过天井,雕塑精美的仪门耸立在第二进围墙正中。从仪门进去是大天井,左右各两间厢房。穿过大天井,是祠堂主要建筑——大厅。大厅既高又大,是名副其实的厅堂,厅堂是青紫石铺的地坪,大厅左右各一间宽敞的厢房,厅堂后面是屏门。跨过大厅屏门后门槛,左右又是两小间,然后是第三进围墙,围墙中间是一座仪门,仪门进去又是大天井,左右各两间厢房。第三进正中是客堂,左右各一间大厢房。厢房后面各有小天井,种植桂花树。第三进围墙后面,又是天井,然后是一溜六间余屋,供看祠堂人居住。在每一进房屋间,东西各开一扇边门,便于行走。整座建筑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长角道。屋后围墙内是一片广阔的场地,设有元宝沟、六角亭。房屋屋面是黛瓦,铺得密不见缝,脊瓦也竖得煞齐。祠堂前是一片水泥大场地,直到串心河边,河堤是水泥砌成。整个建筑用料十分讲究,单以石料看,仪门的石库门及阶沿石,钟要求长短适度,厚薄均匀,石面光滑,不差分毫。因石匠胡关海精雕细刻,符合要求,钟十分满意,工价之外,另奖200银元。祠内角道围墙边,遍植松柏冬青,至今郁郁葱葱。桂花树、柏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为建祠堂,共花银元十万。

穿过门埭的墙门间

穿过门埭后就是砖雕精致、题材丰富的二进仪门了,两侧有边门。

走过仪门头即第二进天井

砖雕精美的仪门头,受损部位得到了精心的修复。

钟家祠堂的“享堂”,廊柱梁枋都是水泥浇筑而成。

二进院落的东西厢房等

穿过“享堂”又见比较简洁的三进仪门头

仪门头内侧

钟家祠堂原“寝堂”

合围成三进院落的东西厢房等

祠堂内

祠堂内架构和部分摆设

穿过“寝堂”后还有一埭“余屋”

由祠堂主体建筑两侧的通道可以直达后面,各院落各有边门。

祠堂余屋后面有腰子形人工湖称为“月湖”,又称“元宝沟”,据称该湖于2009年进行了修缮。

钟家祠堂围墙北侧有东西后门各一,两角各有六角祭亭一座。

东西六角祭亭和石膏内顶与马赛克地坪
前一篇:高桥古镇组团游
后一篇:【浦东文保点】高桥至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