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古镇组团游
标签:
高桥古镇浦东新区高桥镇古镇老街浦东各地群友会 |
分类: 古镇老街 |
临近年底,我们的古镇老房子爱好者群友再聚,这一次来到了浦东北部的高桥古镇。高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多处的市区级文保单位和一大片文保点,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当地政府花大力利用古老建筑,精心修缮布置成几个陈列馆,对广大游客免费开放。我们知道短暂的一天时间是很难全部游遍古镇的,只能有所选择地参观游览,重点是石家街的至德堂和钟家弄的钟家祠堂。

去年曾经与冯老师一同到访过高桥古镇,这一次人数较多,属于群友组团游古镇了。

我们穿行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寻访着古老的建筑,其中的仰贤堂是上海市级文保单位,钟家祠堂和敬业堂是浦东区级文保单位,还有大部分是浦东新区的文保点。

我们集合的地点是古桥大同路与石家街交汇处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前

高桥古镇已经开发的老街主要是西街

高桥老街和高桥港以及恢复重建的万寿桥

挂牌保护的文保点随处可见,在仰贤堂西侧不远处的东街上,有一排低矮不起眼的老房子也是文保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高桥镇东街居委东街60~72号店铺为砖木结构二层, 高约6.1米。现存街面房一排共7间,通面阔为26.7米,座北朝南偏东。建筑采用白色浑水外墙,硬山小青瓦屋面,山墙为观音兜。主体建筑分为街面房60-66号及街面房68-72号两部分,进深有所不同。各开间后部均有通往二层的楼梯。部分开间屋顶有老虎窗。建筑原有门窗大部分已被更改。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现一层作为当地居民的棋牌室使用,二层作居住用。

石家街29号,据称是“钟玉良住宅”。

西街居委会驻地,也是一栋造型比较独特的老房子。

古镇上的老房子依然有居民居住着,有一些甚至成为了“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居住环境。

有一些因为房屋陈旧以及结构变化而没能成为文保点,但部分构件依然保持着原样。

恭寿堂大门两边的电表箱,透露着目前老房子“超载”的严重程度。

西街上的高桥绒绣馆,黄氏住宅是浦东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中展示的“上海绒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街上的钟氏民居却大门紧闭,没有开放。

连接西街与石家街的陈家弄却不简单,其中有几处文保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高桥镇陈家弄2~10号,洽康德米行旧址原有八间二层砖木楼房,2002年在旧镇拆除中,从转角处起三件被拆去,如今还剩下五间。房屋为六架,粉墙黛瓦,山墙为观音兜形式。早期这个转角处是为恒泰米店,到1942年歇业。1943年由高桥洽丰米行、康盛米店、德泰福米店以及沈人豪三方四人联合筹建新的“洽康德米行”,在歇业的恒泰米店位置开张,是高桥米业界的一柱顶梁,直到1986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才停业。洽康德米行旧址见证了高桥米业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陈家弄中的老房子

陈家弄内老房子

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老房子为“高桥成德堂”,是浦东新区的文保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高桥镇陈家弄28弄1号,高桥成德堂,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宅主万氏,生平不详。主体部分朝向东南,为一正两厢二层楼,后院两侧连有亭子间;东侧为七间街面房,现存五间,二层楼朝向东北,均系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6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41平方米。该宅采用店宅分列的布局方式,与其他前店后宅式的建筑有所区别,更具典型性。同时用材及工艺考究,具有较好的艺术价值。

去年曾经与冯老师一同到访过高桥古镇,这一次人数较多,属于群友组团游古镇了。

我们穿行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寻访着古老的建筑,其中的仰贤堂是上海市级文保单位,钟家祠堂和敬业堂是浦东区级文保单位,还有大部分是浦东新区的文保点。

我们集合的地点是古桥大同路与石家街交汇处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前

高桥古镇已经开发的老街主要是西街

高桥老街和高桥港以及恢复重建的万寿桥

挂牌保护的文保点随处可见,在仰贤堂西侧不远处的东街上,有一排低矮不起眼的老房子也是文保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高桥镇东街居委东街60~72号店铺为砖木结构二层, 高约6.1米。现存街面房一排共7间,通面阔为26.7米,座北朝南偏东。建筑采用白色浑水外墙,硬山小青瓦屋面,山墙为观音兜。主体建筑分为街面房60-66号及街面房68-72号两部分,进深有所不同。各开间后部均有通往二层的楼梯。部分开间屋顶有老虎窗。建筑原有门窗大部分已被更改。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现一层作为当地居民的棋牌室使用,二层作居住用。

石家街29号,据称是“钟玉良住宅”。

西街居委会驻地,也是一栋造型比较独特的老房子。

古镇上的老房子依然有居民居住着,有一些甚至成为了“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居住环境。

有一些因为房屋陈旧以及结构变化而没能成为文保点,但部分构件依然保持着原样。

恭寿堂大门两边的电表箱,透露着目前老房子“超载”的严重程度。

西街上的高桥绒绣馆,黄氏住宅是浦东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中展示的“上海绒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街上的钟氏民居却大门紧闭,没有开放。

连接西街与石家街的陈家弄却不简单,其中有几处文保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高桥镇陈家弄2~10号,洽康德米行旧址原有八间二层砖木楼房,2002年在旧镇拆除中,从转角处起三件被拆去,如今还剩下五间。房屋为六架,粉墙黛瓦,山墙为观音兜形式。早期这个转角处是为恒泰米店,到1942年歇业。1943年由高桥洽丰米行、康盛米店、德泰福米店以及沈人豪三方四人联合筹建新的“洽康德米行”,在歇业的恒泰米店位置开张,是高桥米业界的一柱顶梁,直到1986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才停业。洽康德米行旧址见证了高桥米业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陈家弄中的老房子

陈家弄内老房子

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老房子为“高桥成德堂”,是浦东新区的文保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高桥镇陈家弄28弄1号,高桥成德堂,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宅主万氏,生平不详。主体部分朝向东南,为一正两厢二层楼,后院两侧连有亭子间;东侧为七间街面房,现存五间,二层楼朝向东北,均系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6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41平方米。该宅采用店宅分列的布局方式,与其他前店后宅式的建筑有所区别,更具典型性。同时用材及工艺考究,具有较好的艺术价值。
群友会聚游高桥古镇,其他几处的文保单位或者民宅老屋,后面将分篇慢慢细述。
前一篇:三人行·盐城东台西溪通圣桥
后一篇:浦东文保单位·钟家祠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