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脚千佛洞,静居寺石窟

标签:
七里脚千佛洞弥勒造像窟静居寺石窟五十三佛山西旅游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1、七里脚千佛洞,该石窟其实并没有千佛洞,虽然属于隰县地界,与隰县最著名的千佛庵(悬塑)也没有直接关系,但千佛的信仰流传下来,这个千佛石窟的名字很奇怪,但都有来历。先说七里脚,指距离石窟最近的小村子的名字,这是文物起名的原则之一,七里脚也有含义,指古代隰州古城出北城门后走七里地的地方,相当于北京的八里庄,陕北的三十里铺,可以理解为出城门走了七里地歇歇脚的地方,简称“七里脚”,这就是所说的石窟地理信息,在隰州北七里的地方,交通大道旁边依山面水的优美环境,是古代开凿石窟的理想之地。至于千佛洞名字的来历出自于清康熙《山西通志》的记载,也是根据这个记载于85年从被埋的地下挖出这两个石窟,石窟前还有清代的窑洞建筑,已被拆除。《山西通志》160卷记载,隰州有二处千佛洞,其中一处“在州北十里佛陀湾”,也就是现在的七里脚石窟,也可以叫佛陀湾千佛洞石窟,没有真的千佛洞也没有关系,古代书上叫千佛洞,那就是真理,七里脚千佛洞,没有千佛洞的石窟。
2、静居寺石窟,静乐县南30里依山面水的地势,属于汾河上游的峡谷地带,是一排横在山腰的小石窟,也是坐东朝西,最大的石窟也就2平米,高不到2米,造像一般微缩0.5米左右,这种小型石窟不是让人进入参观的,而是让人在外面礼拜的,微缩石窟相当于立体佛龛,开凿人也称之为圣龛或者像龛,与摩崖龛一样的功能,就是比摩崖龛更立体化而已,一种微缩的石窟,因成本相对较低而普遍存在。静居寺石窟专业报告见李峪群老师发表在故宫学刊的《山西静乐县净居寺考察报告》,我们在现场看到唐代石窟6座,北朝石窟一座,另外200米之外有三座石窟没去看。北朝石窟是因为新建静居寺建筑挖土发现的,另外还有一些石窟在60年代毁掉了。静居寺石窟早期规模更大,现存石窟保存了不少造像,还有三块摩崖碑,记录了石窟开凿的历史。我最感兴趣的是李峪群老师说的西方净土的经变题材石刻,比如第一、三窟东壁西方净土变,可惜现场看不清楚,基本都风化干净了,以为是素面,都没有拍照。记录几个关键字,1、每窟单壁造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组合为多,弟子脚踩带茎莲台,菩萨脚踩方座莲台,也有无弟子像,由一佛四菩萨组成的五尊像。比如2号窟有题记,弟子像为迦叶,菩萨像为文殊普贤;2、佛像有椅坐像,也有结跏趺坐,方椅子和束腰方形须弥座,以三壁三佛为多,释迦、弥勒和阿弥陀佛;3、三座摩崖碑的名称,4号窟碑为《北龛三像之碑》、5号窟碑为《功德碑》、6号窟碑未《(静乐)县石龛像碑》;4、石窟门,八角束腰立柱、覆莲柱础、鼓型柱头,尖拱形门楣,莲花、缠枝葡萄纹、忍冬纹,内卷云纹。5、唐代石窟,6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