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2022-01-07 09:30:26)
标签:

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

王曲东岳庙

三座元代戏台

山西旅游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九月随北京古迹群海淀组走山西八日刷百十处国保,第篇记录汾阳三座元代戏台,三座戏台相邻很近,沿京昆高速两侧分布,可以一起顺路参观,用斯飞坐标显示三座戏台的位置。我们先去东羊后土庙,有一座十字歇山顶的大戏台,对于一般游客对戏台的欣赏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再美的戏台挤在狭窄建筑群之中也显得很丑,而东羊后土庙的戏台,经过大修之后,耸立在开阔的草坪之中,又有古老的仪门(看楼)陪衬,在夕阳之下成为天下最美戏台,建筑美颜绝世独立;然后去牛王庙戏台,这个戏台非常著名,曾经有“最早戏台”的荣誉,被评为第四批国保,可是说是戏台界的大佬,后来因为又找到两座金代戏台,现在退居第三位,有点委屈,没准又有早期的戏台被论证,排名继续后移,牛王庙戏台已经适应了后退。最后到王曲村东岳庙戏台,这个戏台没有明确的年代,据说有石碑被埋了,村里的人说我们的戏台才是最早最大的,可惜没有证据,这个戏台在民国时期增加了一个抱厦,所以体量是三座戏台中最大的,三座戏台都位于本土教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内部藻井华丽,外部斗拱飞扬,成为道教建筑群中最耀眼的建筑,体现戏台传播文化的中心作用。

   在山西金元时期的戏台外形有一种“山花向前”的结构,所谓“山花向前”就是木构建筑屋脊侧面变成前面,具体说就是把歇山顶转90度,把侧面(山面)转到前面来,从正面看到的是原来的侧面(山面),一般戏台大约是正方形,这种旋转设计对内部结构影响不大,但外部的山花三角形让正面更美,在马村砖雕墓中(金代)的戏台造型都是山花向前,而现在说发现最早的金代戏台,王报村二郎庙戏台也是标准的山花向前的造型,形成墓室砖雕和地上实物互相证实的实例,而东羊后土庙戏台,是山花向四面的实例,不仅是向前,同时保持四个方向的山花,可以说是无死角的魅力,这是十字歇山顶的魅力,在其它戏台上也有出现,据说山西金元戏台存量不少,有网友列出14座。

 1东羊后土庙,国六,其实应该恢复东羊东岳庙的老名字,这个庙除了最美戏台之外,还保留了的后土圣母殿和全铺的彩塑,一座仪门(看楼)和极为罕见的李自成“大顺”朝石碑,看点多多。先说这个后土庙应该叫东岳庙,主殿是东岳殿,后殿才是后土圣母殿,这也从侧面证明山西本地东岳殿和后土殿的从属关系,与太符观东岳殿和娘娘殿左右对应是一致的,只是这里的娘娘界定有点混乱,据介绍东羊后土庙的三尊大女主神像是后土圣母、娲皇圣母和碧霞神君,而不是后土娘娘的接生母乳团队,这个有点意思,有点像佛教竖三世的排列顺序,过去女神:女娲娘娘,(不是西王母?)现在女神:后土圣母,未来女神:碧霞元君,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排列的彩塑,这个碧霞元君在北方势力很大,比如北京民国时期的著名庙会都是碧霞元君的天下,有点未来女神的气势。彩塑项目的维修获得全国文物保护优秀奖,在实施过程中保护修复大小塑像161尊、壁塑悬塑共计230平方米,壁塑结构矫形补强加固400平方米、处理神台地面36平方米,从根本上治理了结构失稳性病害,将数以万计的彩塑残块重新考证研究后修复归位,成功抢救性挽回珍贵遗存。

    而李自成年款的石碑,年款字体太潦草,“大顺国永昌元年岁在甲申中秋”,印证是一个兵荒马乱的灾难时期,在山西东羊小村,依然接收到昙花一现的政权政令。石碑高125厘米,宽69厘米,厚25厘米。石碑上部分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网上记载,东羊后土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毁于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重修于元至正五年(1345),现仍存殿、仪门、戏台等。东羊村后土庙早先叫东岳庙。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岳庙正殿拆毁,东西厢房拆掉了,后整个庙宇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后土圣母殿,才改成后土庙,东岳殿地基可见。寺院现在占地4211平米。

    戏台技术描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宽7.47,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歇山顶。台阶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关于藻井的建筑文字描述我是看不懂,比较复杂,用斗拱和井口枋层层相叠,形成的“八卦攒顶”,这也是戏台类建筑内部最大的亮点,大工匠的绝活之一。

  2牛王庙戏台,国四,唯有这个国保以“戏台”而命名,可见戏台比牛王庙其它建筑有地位,其实牛王庙也有正殿和献殿,献殿是十字歇山顶,可能是因为是清代建筑被忽略,魏村牛王庙又称“三王庙”(牛王、马王、药王),以戏台最著名。1977年落架大修,这个戏台有两根石柱,这两根石柱的题记非常显赫,石柱抹角上有阳刻的年款,这种阳刻手法非常高调,几乎是戏台传世的广告,也是石匠扬名的作品,在元代可以随意展现。西柱上是“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东柱上是“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立石 石匠赵君玉”戏台建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后来大地震中戏台坍塌。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的再次修缮。这两根石柱上还有莲花、童子和各类花卉图案雕刻以及若干捐资活动组织者的名字。

戏台技术描述,牛王庙戏台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具有显著的元代时代特征。每边四垛分置于大额仿上,内部梁架则用斗拱二层巧妙地组成藻井。各层斗拱后尾转角处 分别布设抹角梁,极大地增强了 体结构的稳定性,现场勘察结论认为: 保存下来的戏台主体结 构仍为至元二十年原有构造 , 唯上部屋面、台周檐墙曾经明、清修葺或补筑。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牛王庙戏台台基高1.23米,台身前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字形框架,顶部为单檐十字歇山灰瓦顶五辅作计心造一直被认为是最早戏台,随着金代戏台的新发现,牛王庙戏台只能变为最早戏台之一。

3、王曲东岳庙,国六戏台两侧也是这个庙的山门,戏台的背面足以撑起整个东岳庙的门面,歇山顶用琉璃瓦装饰,也是三座元代戏台中唯一用琉璃制品装饰的高等级戏台,非常壮观。我们到的时候接近黄昏,戏台内部漆黑一片,藻井细节未能看清楚,匆匆略过。网上介绍,王曲东岳庙,明清两代均有修葺。现庙正殿为新恢复建筑老建筑仅存戏台。戏台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部分,前檐为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卷棚硬山建筑,后部建筑为元代遗构,平面略呈方形,台宽7.25,面宽7.2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

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无前后场之分。前檐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大额,后墙及两山为土坯砌筑,形成了三面砌墙正面敞口的形式,斗栱为重栱双下昂计心造作法,内檐梁架结构尤为别致。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马村砖雕墓戏台(金代),山花向前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和牛王庙戏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