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扎塘寺聂塘卓玛拉康阿底峡西藏壁画西藏旅游 |
分类: 访古攻略集锦 |
1、聂塘卓玛拉康(国五),对于普通游客来讲,这个寺仅仅是318国道旁边的小寺,建寺时间为1054年,相当于中原的北宋早期,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为典型的藏式土木石结构建筑。对于访古爱好者来讲,有早期的佛像彩塑,包括狮子和天王造像,但这个寺的真正重要性,在于纪念对西藏佛教史有重大贡献的阿底峡。在极简藏传佛教史中,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两部分,我只记得两位早期的开创性的大师,前弘期的是莲花生大师,后弘期是阿底峡大师(982-1054)。用不太恰当的外行话说,阿底峡在藏传佛教中就是中原达摩祖师的级别,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尊贵。不仅是噶当派创始人的老师,自己也有很多佛学著作,包括藏医学的著作,阿底峡尊者晚年在聂塘这里讲经并圆寂于此,其弟子建寺纪念。
院内主体建筑高二层,一层分朗杰拉康、卓玛拉康、寿佛殿,中心殿堂主供佛是由阿底峡由印度带来的21尊度姆佛像,称为卓玛拉康,意为“度姆佛堂”。也是这个寺的名字的由来,西侧的殿供奉佛塔,这两个殿是1930年修建的。而东侧的殿是一铺完整的佛像彩塑体系,菩萨立像的高度超过4米,据称只有该殿是本寺最早的建筑遗存,而彩塑也相应地成为与建筑同期的早期遗存,能整体保存下来,在西藏地区也是罕见的,可惜网上介绍的文章不多,我第一次见到狮子及天王造像以为是石质的,至少是仿石质造型的泥塑,拍到一些彩塑细节,若不是专家称为彩塑,我就以为是石质圆雕艺术,石头做的,在此后行程中发现很多寺院的彩塑都有这种石质表面的效果,有点疑惑,包括一些大型的菩萨立像,如果真是石质的艺术,就是奇迹了。
再说这一铺彩塑的佛教含义还有争议,一般介绍为寿佛殿,供奉三尊寿佛。在网上有一篇白日.洛桑扎西老师的《聂唐寺早期彩塑造像风格讨论》,文章说三尊狮子护法的莲花宝座上是无量寿佛、燃灯佛和饮光佛,含底座高度超过5米,有印度造像的风格。八个胁侍菩萨的立像,这些造像的头饰和衣饰与中原地区差别很大,可惜都新装饰了,金碧辉煌亮瞎眼睛,只有从未修饰的莲花座和菩萨的大足,可见早期的包浆,至于门两侧的护法像,有点粗糙,修补痕迹明显,可能毁坏过,拍的最多的是狮子,护法狮比较凶狠,造型异域,是早期造像的标配,我最喜欢门廊两侧的四大天王造像,这种“折返顿项盔”天王造型的彩塑很少见,说是受中原的影响,而在中原地区已经绝迹,我们可见是敦煌石窟、墓室壁画或者石刻的艺术形式与此相近,这种武士穿戴明光铠,就是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折耳兜鍪是唐及五代代的标志,宋元代以后基本消失了,这是非常珍贵的天王造像彩塑,做为文物保存不为过,珍品应该进西藏博物馆,为西藏文物增辉。最可惜这些彩塑都是后世的妆銮,江孜艾旺寺保存有未妆銮的泥塑,有机会去看看。
2、扎塘寺(国四),现存建筑仅剩一座主殿,外立面几乎是新建筑,该殿作为政府粮库保存下来,其中内殿(后殿)的核心部分属于建寺时间1081年的原构,内殿内保存着西藏最早的壁画之一,10铺约八十平米壁画,外国专家说是“萨玛达”式构图的说法图,西藏本土专家说是西藏早期佛教壁画,佛祖是西藏吐蕃贵族流行装饰,这种后弘期早期风格的壁画在西藏本地也存量极少,据说只有大昭寺、布达拉宫和夏鲁寺有残存壁画,但不能参观,只有扎塘寺的早期壁画保存量大,状态较好,重要的是开放参观,此艺术类型北宋壁画只有敦煌和新疆石窟有相似存在,其它地区不可见,是爱好者的追寻的重要目标。我是通过晋行记研学中心推出的罗文华老师关于《西藏佛教十讲》中,“从扎塘寺到夏鲁寺,宋元时期西藏壁画艺术”,了解到扎塘寺壁画做为西藏早期壁画艺术最重要的实证,属于此生必看那种。
我原来对寺庙中的大型说法图壁画不知道如何欣赏,一个佛祖坐在中间,周围围着一堆各种各样的听众,场面好像很雷同,但是通过罗老师的掰开揉碎式讲解,终于看到不同时期的说法图的细节,了解到画师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时代的烙印是很难复制的。比如扎塘寺说法图的佛祖穿着藏式靴子,这是在其它任何地方也不会出现的样式,是西藏宋元时期说法图的标杆。而听法众的人群描述也很特别,有印度尼泊尔的外国人,有西藏本土人,有中原地区的汉人,这些面孔和衣饰细节绘制,用绘画艺术表达佛教传播的广泛程度。我还是喜欢菩萨的华丽衣饰和造型,这是在中原地区看不到的图样,老外模样的菩萨像。有文章《扎塘寺壁画中绿度母图像探源》,说是来自以印度波罗图像为范本的作品,与阿底峡有关,这就很有趣了。西藏壁画的图册都很贵,专业介绍的书籍也不想看,看看现场已合我意。
2、扎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