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山屯伍龙寺寨英村古建筑群军事屯堡贵州旅游杂谈 |
分类: 其它南方古迹 |
而云山屯的建筑特色依然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山门和山寨围墙都是石头的,有防卫步道和射击垛口设计,屯内建筑地基和围护墙以石质为主,瓦都是用石片代替,木结构部分以南方穿斗式梁架为主。现存建筑也是五花八门,没有定式。因为是沿着峡谷而建,没有太多的规划,只是在峡谷中心形成以戏台为中心的社交区域,也是云山屯的政治文化中心。建筑的细微之处可见受江南风格的影响。在高山顶部有寺院建筑,与天台山伍龙寺建筑位置相似,有瞭望和避难的功能。
2、天台山伍龙寺,第五批国保,是一座建在山顶的独特建筑群,四面是峭壁,山顶上所有面积都被建筑物所占用,好像一根拔地而起的山峰,顶上长满了建筑房屋,可谓是自然与建筑融合的奇观。关于伍龙寺的历史沿革并不清晰,资料来源于民国的县志,现场也有摩崖题记。叫五龙庙比较常见,应该是道教的龙王庙,而伍龙寺是佛教和道教的合并之庙,与军堡的关系也无法证明。因为在山腰中部有内城墙环绕设计,具有军事堡垒的建筑结构,被誉为贵州屯堡建筑中寺庙建筑的典范,或者说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群。从现场观察,伍龙寺的山顶建筑群更像是瞭望哨所,石头围墙建筑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上,山腰部又有内城墙环绕,双层防御建筑设计不像是普通寺院的作为,怀疑其最初的用途是军事屯堡,居高临下的烽火台作用。以上假设并没有考古证据,而更多的介绍是佛教寺院,网上介绍,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天台山虽然只有60米高,但四周山势陡峭,如万丈深渊,天台山的“天台”名不虚传。而伍龙寺建筑群就是在山顶“天台”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迷宫般的建筑分隔,这是伍龙寺建筑群最大的妙处。网上介绍,它的结构分内外两部分,外部均用石块砌垒,与山岩由于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浑然一体,表现出粗犷的性格,墙壁上极少开窗,显示出军事堡垒的防御功能;内部本构件精雕细琢,各栋建筑更是灵施巧布,在有限的山岩上,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空间。天台山万木掩映,石奇藤茂,摩崖石刻众多,历代骚人墨客喜登台题咏,至今崖壁上仍有“灵石参天”等明代字迹。
3、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梵净山附近,第六批国保单位,是一座平原地区的军事堡垒,主要作用是对水运码头的监管,屯堡的城门口正对应水运码头,堡内有商业街,现存85栋建筑,有少数居民居住,高厚的石头围墙已经不完整了,与一条马路之隔的现代城镇融为一体,而水运航线也早已消失,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小小的古堡,河对岸的中学传来读书声,与古堡内遗存的古建筑形成时间差,恍惚中穿越百年。腐烂的木质房屋正在大规模维修,木工师傅看到我们北京来的游客也比较纳闷,这里也不是景区,有什么可参观的。通过这些破烂建筑,我们可以还原寨英村曾经的辉煌。
网上介绍,寨英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梵净山麓大商埠。著名的商号有天字号、地字号、何裕商号以及盛极一时的"八大商号"--富华、吴祥泰、同兴昌、曹易和、易和兴、同德祥、聚泰长、协裕祥。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这在内地,不足为奇,但在苗疆,实为奇观。寨英村堡垒城墙环护,三面环水,设城门4座,在河水深缓处建码头4座。民居多为前铺后宅的四合院,内有隔墙、暗道、射击孔等设施,兼有住、商、防等功能,是一个由军事堡垒成功转型商业古镇的缩影,在当时社会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寨英村古建筑群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