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阳明洞阳明祠王守仁知行合一贵州旅行 |
分类: 其它南方古迹 |
修水县的阳明洞是明清时期开始纪念王守仁的古迹,原来清代景区的面积不会超过十几亩,而现在新建的中国阳明文化园规划面积有3450亩之巨大,估计王守仁先生也会吓一跳,他老先生在这里落难三年,在山洞中思考总结了一些人生体会,开始试着传播自己的心学想法,绝没有想到会成为今天如此规模宏大的心学圣地,为了旅游效益也不能做违反“心学”宗旨的事情。这种超规模的建设景区冲淡的阳明洞原有的含义,
而阳明洞附近小巧精美的清代建筑纪念群才是古迹的精髓。这些清代建筑群包括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和王文成公祠,其中最精美的是王文成公祠,位置在阳明洞的正上方,系阳明先生所创龙冈书院故址。非常精巧的四合院布局,由祠与正殿、右厢、元气亭组成。祠门上嵌“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等对联二副,都是后人祭奠先生的评价。祠内嵌有阳明先生《龙冈漫兴》等诗碑。右厢房一楼一底三通间,张学良曾被幽禁在此两年有余。何陋轩,在轩内四壁嵌刻有清代贵州布政使罗绕典、巡抚乔用迁等书录的阳明先生文章。宾阳堂,堂前有阳明先生《宾阳堂记》石碑,堂内存有阳明先生诗文手迹等文物。君子亭建于石岩上,系六角重檐攒尖式清代建筑,亭侧岩上有清贺长龄书录王守仁《君子亭记》碑刻。亭岩壁下有蒋介石题刻"知行合一"四字。这些虽然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遗迹,并没有糊能之嫌,建筑与山坡形成完美的园林效果,可见设计者的匠心。
我最感兴趣的是阳明洞的摩崖石刻,阳明洞本身不大,摩崖石刻是明代至民国时期留下的到此一游题记,有40多幅,记录一下其中两幅石刻的故事,第一幅是1903年(光绪葵卯六月)四个日本人刻的,而媒体不愿意宣传这个,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日本能迅速窜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也就是说阳明学说间接促成了日本近代的崛起。1903年有几个日本人来贵州阳明洞拜见阳明先生的遗迹,用中文刻字留念,他们后来引用了他们的老师,东宫侍讲师文学博士山岛毅的诗,还做了一块石碑,因为太重没能运到阳明洞,留在城里的阳明祠,我随后去阳明祠找到石碑,可能是复制品,但能与摩崖石刻吻合,也算是阳明洞与阳明祠互联的历史遗迹。根据当地学者谭佛佑老师的介绍,在阳明洞刻字和阳明祠留碑的是七位在贵阳讲武堂任教的日本军人,1904年的石碑内容记录了祭拜阳明洞事情的原委,其中主题诗“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化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感觉老日本的中文修养很好,而反观自己,对知行合一,良知、心学是那么陌生,毕竟那是做大事的人该学的学问,没有在底层人群中流传也是遗憾。第二幅石刻是“1935年5月达中学生130人至此”,这里的“达中”是贵阳的达德学校,第八批国保单位,在校史展中有说明,自1910年暑假起,达德中学就组织学生徒步旅行到修水的阳明洞,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的“拉练”活动,沿途考察民情,祭奠伟大的先贤。摩崖石刻反映了1935年的一次130人的拉练活动。
参观完阳明洞,我们驱车到了贵阳城里,继续参观阳明祠、达德学校和甲秀楼,这几处都不好停车,属于城里最繁华的地带,虽然附近有收费的停车场,只是不好找。下面简单记录一下阳明祠。阳明祠的大门在胡同中一侧,周围都是山坡街道,依山而建的古建筑,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典型清代园林景区。因为是闹市之中,小歇之处,又有王阳明生平展,匆匆而过。印象较深的有二,一是日本人的石碑,草书字书写的诗,上面记录过,二是王阳明的朝服线刻画像,版本是光绪七年。关于王阳明画像,网上介绍,传世的王阳明画像不少,阳明生前即有,阳明身后直至清代更多。画像有朝服、爵服、戎装、学者服、布衣、野服诸服饰,前三类可归为官服像,后三类可归为燕居像。燕者闲也,燕居即闲居,常见画像为燕居讲学像。阳明生前,其画像已在江西南安、赣州一带出现。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二年十二月,阳明班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既“各肖像”,则为阳明绘像者非止一人,所作自有优劣之别。据明末朱谋垔《画史会要》载,阳明只许可南康学生蔡世新所作燕居侧坐像。因为阳明“骨法棱峭”,画者多正面描绘,颧鼻间最难肖似,而蔡世新画侧像,立得其真,阳明大喜,召入幕府。蔡画因得像主认可,故在当时流传甚广,他人又临摹而传之。徐阶《经世堂集》有一篇《阳明先生画像记》,说他嘉靖己亥(十八年)督学江西,就士人家摹得王阳明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次年被召回京,以燕居像之一赠送同年郑淡泉。碑廊有燕服画像,其它墙碑没仔细看。
贵阳因为阳明先生的短暂停留而留下珍贵的古迹,阳明洞和阳明祠可以一起追忆心学大师的足迹。正是:龙场龙岗藏卧龙,知行合一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