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质调查所旧址兵马司胡同土壤研究室北京猿人遗址北京古迹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1、南楼,1922年建成,两层楼建筑,大门拱劵有由汉白玉石匾“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由德国雷虎建筑公司承建,有德国血统的公共建筑,内部装修使用当时属于非常时髦的建筑材料,给予地质知识宝藏(各国采购的书籍)极高的待遇。图书馆的藏书每年以五六千册的数字递增,到1934年,总藏书量已达51750册,成为东亚最大的地质图书馆。南楼图书馆成为地质调查所的精神象征,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诞生于此;1927年,中国矿冶工程学会诞生于此,此后地质调查所先后创办了5个研究室,如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等,都是由地质调查所中初建研究室发展形成的。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小洋楼,而是一座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图腾建筑,有一群中国近代最早的科技人,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用生命和拼命加速祖国的科技发展,小洋楼就是见证人。可惜南楼的木构斜屋脊被改造成平顶,外立面也有布局修改,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2、西楼,1928年建成,为通用办公室,有汉白玉石匾“土壤研究室”,该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楼顶起出一间阁楼,是院内最漂亮的建筑,它的设计者是第一个赴西方学习建筑的中国人、世界建筑业著名的贝氏家族第一代创始者—贝寿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先生的办公室就在此楼的二层。193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土壤学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也诞生于此,研究室工作人员主持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工作,惊动了全世界的人类学界。
3、北楼,1930年建成,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为平顶建筑,这可能是北京胡同中最早的三层平顶建筑,不知道平顶结构是如何实现的,以当时的建筑材料而言,平顶结构不利于防水,难道使用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到今年已经经历了90年的风雨,现在很多老旧建筑实施平改坡,而这位高龄平顶多层建筑,依然我行我素,王者风范。北楼石匾为“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落款“金绍基题”,金绍基是捐款人,“沁园”是其父金焘的字,光宗耀祖之举,而“燃料”特指石油,至今依然是国家的重要能源,这也是中国石油行业的发源之地,民国时期栋梁之材的超前意识是国家之幸,而北楼是见证者。
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很多古迹有关,除了周口店猿人遗址外,还有模式口冰川遗迹,据说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的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常来此从事研究工作并参加学术活动。鹫峰地震台也是地质调查所的杰作,包括首钢建厂前期矿产资源考察,都与地质调查所有关,绝对是中国近代科研领域中丰碑式的纪念建筑物。期待它早日成为胡同中的小型博物馆,让后人铭记祖国科研先辈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