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记录一层至五层的彩塑

标签:
应县木塔毗卢遮那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华严三圣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应县木塔是中国大木结构建筑中的奇迹,怎么赞誉也不过分,而木塔本身是大辽国为供奉佛祖而建造,佛像彩塑是木塔的主人,基本被人遗忘。分布于木塔五个层次的五坛佛像彩塑,其艺术性评价并不高,梁公在《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的古建调查报告中,对佛像多有微词,“(第二层)佛像全体姿态笨拙,衣折欠流畅,头部比例小,其中能保存多少原形,已难辨识。”,“文殊、普贤及侍立两菩萨,体态衣纹随略尚古风,但头改面换,俗不可耐。”因为后代不断地对佛像进行“专业”的维护,让佛像个体本尊发生变化,很难展示原始彩塑的风貌,当前彩塑也是近代复原的成果,与梁公所见的不完全相同。当我有幸登上木塔至五层,发现二层的彩塑正在试验重描,在照片中可以发现菩萨的莲台坐变得艳丽了,后续结果不得而知。现在的佛像是对清末或民国期间重妆去除后重新按辽代风格修复的,经过做旧处理后褪色的效果,没有艳丽的色彩,符合大辽的古意。新描彩塑是很危险的措施。木塔中的彩塑艺术性不高并不影响其表达辽代佛教的背景,五坛彩塑的核心思想,与辽代同时期彩塑遗存大体相同,比如大同善化寺五方佛信仰,传达佛教密宗的教义。
这次登塔参观,对应县木塔一至五层的五坛佛造像进行了整体观察,佛宫寺果然是佛教的立体宫殿,把平面的五进寺院,变成五层高楼,每向上一层,相当于走进一座殿宇,层层向上,殿殿相连,每层彩塑都有特殊设计的讲究,表达不同的佛教含义,真正诠释用佛塔这种特有建筑来表达佛教的供奉仪轨,海内独此一份。我只是奇怪,辽代同时期的砖塔,完全抛弃了木塔的层层放置造像结构,把砖塔内部结构变成实心,把佛造像全部挂在塔外,辽代砖塔反而以精美塔身外部佛教装饰而闻名于世,而唯有应县木塔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结构存世,保留了佛国宫殿层层递进的真正含义,好比佛教徒修行也要从下向上不断进步,步步登高,才能达到修行的目标。
有文章说五层彩塑分为佛教显教(1、2、4层)和密教(2、4层),我以为都是唐代密宗的传承,唐代密宗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其造像一般有四种,1、单身造像;2、与文殊、普贤组成华严三圣组合;3、与四方佛组成五方佛组合,其传播比较广的是佛顶尊胜陀螺尼经经幢和金刚宝座塔;4、与八大菩萨组成相应的曼陀罗组合,形成密教的高级道场。根据上述特点,我发现应县木塔一至五层的五坛彩塑,非常符合毗卢遮那佛造像的佛教仪轨,所以说应县木塔的佛宫,是毗卢遮那佛的佛宫,是唐代密宗的道场。当然佛教博大精深,仅仅通过百度的知识点,不可以妄言的,记录现场为准。
网上知识,佛教有三身佛的说法,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即以这三种不同的身份传法。佛教的宗派有很多种,而唐代佛教密宗是佛教最后开宗成派的佛教宗派,自此以后再无新的宗派传教。唐代密宗是以释迦的法身为主尊,也就是毗卢遮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佛,我以为“释迦塔”的称谓是尊重世俗叫法的妥协。应县木塔的各层彩塑传承了唐代密宗的佛教教义,代表辽代皇家佛教信仰的风向标,应县木塔所供奉的主尊应该是毗卢遮那佛,叫“毗卢遮那塔”或者“大日如来塔”比较精准。下面分层记录佛像的细节,并简单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层为大佛单身造像,坐像高11米,施无畏印和与愿印。须弥座有八尊托举力士彩塑,每个力士1.3米高。单凭造像无法判定是否是佛祖的法身像。我的关注点是第一层保存下来的壁画,因为没有细致观察壁画的分布,只好去古迹寻游的博客去看看照片,梁公的文章说有新旧两组天王画像,旧的天王像艺术造诣高,我也分不出来,比较喜欢两位有伞盖的天王,其中一位天王拿着弓箭用的两根箭,在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远程打击能力的武器,而不是当代流行四大天王的琴之类的法器。可见早期天王护法用的是实用兵器,另一位使用开山斧,其它附带的神鬼和孩童壁画细节不详。第一层还有六幅巨大的佛像壁画,8米高,有飞天像相伴,保存较好,但年代不详。梁公的报告中描述了2层至五层毁坏的96幅壁画,其中包括与一层天王壁画类似的24诸天壁画,都在民国的维修改造中拆除了,在拆除过程中还发现了更老的壁画层,可惜,这些精美的壁画烟消云散了,仅仅保留下第一层的壁画,好好珍惜吧。
第二层为华严三圣组标准组合像,因为木塔佛坛与寺庙中的不同,一般寺庙为横向排列,华严三圣像为一字排列,中间为毗卢遮那佛,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而木塔二层至五层的佛坛为方形,位于塔中心的八边形区域,佛坛四周360度设有围廊,适合朝拜者绕圈。二层中间为毗卢遮那佛,高4米,前面左右为坐姿文殊普贤菩萨,两侧为站立协侍菩萨。合计5尊彩塑,形成“凸”形排列。华严三圣像是比较古老的组合,依据佛教的《华严经》,而《华严经》也是唐代密宗的思想基础。应县木塔附近五台山是最早的佛教圣地,也是文殊大菩萨的道场,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层彩塑充分体现文殊菩萨的重要地位,也是向五台山佛教圣地致敬。我们在晋祠可以看到“武则天”作序的华严经石刻。辽代佛教继承唐代的传承,而密宗信仰从第二层彩塑刚刚露头。另外需要说明一点,二层佛像的莲花座开始试验彩妆,可以看到新涂艳丽的色彩,应该杜绝这种修复行为。
第三层为四方佛,四尊造像,高2.8米,造像的须弥座有生灵造像,分别代表四个方位的身份,象、马、孔雀和大鹏金翅鸟。而五方佛信仰唯独缺失中间的大日如来佛,我理解佛祖没有缺失五方佛的组合,第一层的大佛,与三层四位佛一起组成五方佛仪轨。唐代密宗的特点包括五方佛崇拜,在辽代也很流行,比如佛顶尊胜陀螺尼经幢,在这个时期非常多,也是五方佛崇拜的实证。我们古迹群在代县小山村参观辽代一座石经幢,经幢主浮雕为华严三圣,文殊普贤骑象骑狮的石雕体型较大。而最能代表五方佛信仰的建筑是金刚宝座塔,也是密宗最重要的建筑形式。在乾隆时代达到顶峰,乾隆皇帝以国家的名义集合所有的佛教资源,研究佛教的起点很高。而乾隆皇帝也选择了密宗的五方佛崇拜。在乾隆时代兴建了三座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妙高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可见乾隆是密教曼陀罗(或五方佛崇拜)的铁粉。
第四层为高古的华严三圣扩大版组合,7尊造像组合,文殊和普贤为骑狮子和骑大象造型。有狮奴和象奴造型,这是《营造法式》中对彩塑造型规范的样本,为唐宋佛教造像的标杆。我们在国内保存最早的南禅寺和佛光寺东大殿的彩塑中可以见到这种组合的影子,高古佛教造像的标志。这种造像也适合于佛教显宗,向汉传佛教各宗派致敬的作品。此坛彩塑最为灵动,造像艺术最高,只是后世修补改变了不少细节,通过老照片可以看到细节的变化。
第五层为九尊造像,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高约3米,目前形成九宫格形式的布局,老照片中是四方位双佛排列。这是典型的密宗仪轨。也是密宗的核心秘密,常人不得而知。佛教密宗各种曼陀罗的布局很玄妙,八大菩萨的身份判断可依据仪轨,可惜我没有细看,匆匆扫过八个几乎相同的菩萨造像,就把时间留给五层最顶部的藻井。只叹息时间太短了,组织者催我们离去。也许再没有机会在现场细看八大菩萨了。八大菩萨的组合在金刚宝座塔上出现过,在更早的居庸关云台浮雕上也出现过,而最神秘的是乾隆皇帝把八大菩萨带进了东陵地宫,地宫中的四扇门分别由八大菩萨守护,可见乾隆皇帝对佛教的见解与应县木塔的彩塑多么相近。
所以,从一层到五层的五坛彩塑,贯穿着一个中心,传承着唐代佛教密宗的基因。当然,密教的真实仪轨复杂程度如宇宙的浩瀚星空,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我们仅仅知道这里彩塑区别于常见的佛教显宗或者最流行的禅宗。是为数不多的佛教实物,弥足珍贵。
感谢网友“十二月”、“水鲸鱼”和同行的伙伴。这次也看到二层被炮击的木构,也看到掀开暗层木板后触目惊心的糟木,低层结构层受力集中节点处木构自然腐朽而给木塔造成的巨大隐患。这些世界的难题,仍没有解决方案。祝愿木塔在新科技的帮助下尽快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