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河寺石窟,学习东魏石窟发愿文知识

标签:
开河寺石窟发愿文东魏石窟北齐石窟隋代造像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随北京古迹群山西浊漳河四日游,途中路过山西平定开河寺石窟,这是一个开凿于河畔岩石之上的民间小石窟,一般的石窟中仅有佛像,伴有文字或经文石刻的石窟很稀有,而在石窟门楣顶上开凿匾额,镌刻上“发愿文”的石窟更稀有,这是开河寺石窟最大的特色。平淡无奇的三个小小的魏齐石窟,在石窟门外最显著的位置上镌刻“发愿文”,用文字表达开凿石窟的心愿,与石窟佛像同永恒,这种“发愿文”开启了佛教信徒在石窟的显著位置表达心愿的先河,可视为民间的魏齐石窟的一种创造先河的表达方式,名字又叫“开河寺”石窟,方便记忆。
一般的石窟或者佛造像可能都配套都有发愿文,造像刻在底座上,而石窟刻在另外的石碑上或者刻在附近旁边的摩崖碑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绝大部分石窟的发愿文都随历史消失了,而开河寺石窟的三个小石窟和摩崖造像,四处都有明确的纪年发愿文,虽然石窟中佛头都被毁了,但这些文字依然带着年代的基因,与佛造像一起,传达着1500年前的魏齐信息,弥足珍贵。
开河寺的地理位置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河对岸就可以看到全寺的外观建筑,过一座桥左拐,就可以进入寺院。石窟处在桃河河畔,附近的村名叫“乱流村”,有传说早前古村叫“乱柳村”,“桃河平摊乱柳”还是比较有诗意的,比现在的“乱流”要好听。开河寺附近还有石评梅故居等山西窑洞建筑群特色的景区,我们因为没有与看石窟的大和尚沟通好,被大声呵斥严禁拍照,还有寺中不停的大型恶狗狗吠,没看五分钟就撤出了,坏了心情,也没在附近停留,就此离开阳泉。回家后看看网友拍的一些照片,读读李裕群老师的专业介绍文章《山西平定开河寺石窟》,记录如下。
开河寺石窟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院是魏齐三窟,每个石窟的制式相同,空间大小为1.3立方米,也就是长宽高各为1米左右,四角攒尖顶,三壁三龛,须弥座上有佛像、菩萨、弟子,须弥座下有神王龛和供养人,而神王传说基本消失了。第二个院子是摩崖造像,主尊大佛高4.63米,两侧菩萨为2米高,其中一菩萨像被盗,现存造像粗糙。开河寺石窟仅为第七批国保,就年代而言,如果在北京地区肯定排列前茅,北京在东魏时期还是荒凉的边塞,门头沟色树坟村大定三年的几行歪歪扭扭的真假难辨的摩崖石刻,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摩崖石刻,得到北京古迹人的追崇。而山西的一个不起眼的乱流小村,这里不仅有石窟,还有伴随石窟的大定五年(547年)标准的发愿文摩崖石刻,让我们感叹山西的厚重的古迹遗存,其实,开河寺发现的最早造像纪年题记是北魏永平三年(510年),造像已毁,字迹也模糊不全而已。
对比了一下三个石窟和摩崖造像的四部发愿文,动乱年代,朝代发生更迭,皇帝年号的变化,而百姓无感,三个纪年念代的发愿文格式大意基本相同,摘抄最早的发愿文如下,“大魏武定五年(547年)岁次丁卯七月丙』申朔十八 日癸丑,并州乐平郡 石J艾县安鹿交村邑 仪王法现合廿』四人 等,既发洪愿造石室 一沤,纵J广五尺,中 造三佛、六菩萨、阿 难、迎J叶,造得成就, 上为佛法兴隆,皇帝 J陛下、渤海大王,又为群龙佰官守J宰令 长,国土安宁,兵驾不起,五谷』熟成,人民 安乐,下为七世父母, 所』生父母,因缘眷 属,独动众生,有形: 之类,普蒙慈眷一时成佛。”其实,发愿文最重要的最大的篇幅是建造者的名字,并且按出资多少进行分类,每个人的名字前都不厌其烦的认真的加上“邑主”,“邑子”’,表示同乡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了,很难在文字中找到“邑”字了。关于发愿文记录一下几点:
1、地名故事请参考候旭东老师《北朝并州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
2、石窟当时成为石室,由北朝并州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24个村民一起赞助修建,石室的说法比较直观。
3、发愿文的格式固定,供养人社会责任格局比较高,也就是1500年前村民的政治觉悟高,造个石室为了皇帝、渤海大王、群龙百官,国土安宁,兵驾不起,五谷熟成,人民安乐。非常高尚的境界。兵驾不起,就是没有战争。而渤海大王是谁,一头雾水。
4、
开河寺石窟中还有一段明代的“到此一游”摩崖石刻,大胆留言之人为“乔宇”,我称之为在荒凉景区到处留字的乔老爷,在明史上有记载,民间称为明代的旅游家。在明前中期,性好山水的乔宇恰为三朝重臣,上行下效,无形中对推动旅游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政治倡导作用。而况无论是被当时公认为“篆书第一”的乔宇还是“诗文雄隽顶拨、游记甚多”的乔宇,都算的上当时的是中流砥柱的领军山水文人。一代名臣和山水文人兼一身的乔宇当之无愧引领了一代旅游时风。
在北方他以游山西、河北、山东居多,留下的山水游记主要有《游泰山记》、《云门山记》、《游沂山记》、《游封龙山》、《嶂石岩》、《恒山游记》、《五台山游记》、《雁门山游记》、《应县木塔》、《藏山赋诗》、《晋阳游记》、《晋祠记》等等。其中《恒山游记》为传颂千古的经典名作。难怪乔宇敢在开河寺留言摩崖石刻,也算是“到此一游”古今第一人。
(前天是盂兰盆节,发文纪念这个古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