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香山寺石佛龛,河北山西四县的访古攻略

标签:
香山寺小蓬莱茨沟营茨字十六号台旅游攻略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本访古行程见天翔128和活力金鸡的博客,链接在文章最后。聚缘的博客还没写。天翔128是路书攻略,全部路程都是他策划的,古迹细节以后再新开篇续写,他很懒。活力金鸡把一日访古分成六篇博客详细介绍,拍摄认真而细致,图片可以当古迹词典查阅。结合上述文章,我把相机里的照片按时间顺序编辑一下,对细节进行充实。
河北涞源和山西灵丘都去过,这次行程主要是补漏,路过著名的古迹也不放过,因为天气好,拍照成了主题。虽然八个访古目标中有四个国保、一个省保和三个县保,我更关注县保的摩崖石刻。其中阁院寺、觉山寺塔和兴文塔(泰山宫)的地标性古迹太有名了,都是当地的绝对明星古迹,网上介绍很多,不再重复。繁峙茨沟营堡和阜平茨字十六号台(小蓬莱)是明代的长城和军堡建筑,历史上在同一个节点,茨沟营是指挥中心,附近著名的“茨”字长城敌台就是以茨沟营而命名的,现在是旅游开发地,特色比较鲜明。
只有灵丘曲回寺石佛冢和涞源香山寺摩崖佛龛的信息比较少,需要重点记录一下,因为对曲回寺石佛冢很失望,遗址现场没留下太多的东西,只看到几件石塔的残构件,包括村子中文保所里保存的石佛像,也不太精美,也许我们没见到真正的唐代石佛珍品,也许山西博物馆保存的灵丘曲回寺公主墓中的金代“飞天牡丹金饰品”,才代表曲回寺的高品味。总感觉石佛冢评为山西国保是浪得虚名,也可能是以数量取胜。
最后说说香山寺的摩崖佛龛,只是比所期待的要好一点点,这些摩崖佛龛连在寺里拜佛上香的佛教信徒都不知道,我们问了几个香客都说不知晓,最后是寺里的师傅热情地带路指给我们看,当天有重大的佛事活动,师傅说可以免费提供午餐,感觉特别暖心。有关辽代摩崖佛龛的信息确实很少,没有任何碑石的记录,可能是专家根据摩崖佛像的手法判定的。香山寺有块自己做的宣传牌,上面简述了香山寺的历史,香山寺是涞源十二美景的“香山返照”之处。虽然所在的山丘不高,但是风水绝佳,远处山峦起伏,寺院对面两座远山的垭口处正对着香山寺,好比一条通天大路的起点,前面是佛国缥缈的世界。可见香山寺的地理位置在风水八卦里也是上佳的选择。
山下的村庄叫“北石佛”村,可见山上的石佛有一定的历史了。也有说香山是“镶山”之意,“镶有佛像的山”。不管怎么说,现在的香山寺建筑是最近几年新建的,只有后院有四个摩崖佛龛,其地理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无法识别原来的样子,我把佛龛分为东、中、西三个佛龛,里面有佛像,非常模糊的浅浮雕佛像,第四个佛龛是西外龛,只有空的龛形,没有佛像。
天翔128所说的有看点,是东佛龛周围的岩石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着巨大的动物雕像,比如东佛龛有大象、狮子头,还有一只巨大的龟趺,好像驮着整个东佛龛,整个东佛龛通过这些辅助的大型石雕变成一组奇特的雕塑群体作品,连文物地图的介绍也未曾提及,看样子也不是新刻,希望有文物专家能做出正确的解读。中佛龛前面有一只牛头雕塑,牛角犀利,可能是天王脚下踩的神兽,那么推测,大象和狮子应该有菩萨像站在上面,也可能是菩萨的坐骑放牧了,百思不得其解。
这四座摩崖佛龛的介绍,与文物地图介绍有差别,特别是西龛,有佛像,具体见下面的分项内容。
攻略列表:
以下介绍文字多摘自文物地图:
1、涞源阁院寺,国4,建于辽代,辽代文物有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是八大辽构中最早的建筑,建筑面积251平米,直棂隔扇门窗、板门及外檐彩画等为辽代原物,寺内存辽代经幢,铸钟及明清石碑,山门天王殿是明代建筑,藏经阁及东西配殿为清代建筑。石经幢是武定军内外骑军都指挥使上柱国李彦超发愿起建,(966年),铸钟为辽天庆四年(1114年)铸。
2、涞源泰山宫,县保,与兴文塔一起参观,是清代的道教建筑,也是涞源城内的地标性建筑。
3、涞源兴文塔,国6,辽代砖塔,八角五层阁楼式实心砖塔,该塔砖雕构件均按木质构件比例制作,如同一座木塔模型。高22米,第一层斗拱为双抄五辅作,其他各层为四辅作,各层檐上设勾栏平座,塔身一层镶嵌建塔石匾(天宝三年,744年),二层镶嵌明嘉靖重修石匾。
4、涞源香山寺辽代摩崖石刻,县保
5、灵丘觉山寺塔,国4,路过拍照,这座辽代砖塔的砖雕最牛,写过博客。
6、灵丘曲回寺石像冢,国5,唐代石像遗存,只参观村外的一座石像冢和村里文保所保存的出土石像,找到石塔的残构件,曲回寺在遗址上新建,没有什么古迹。看不到网传的几十多座圆形封土,也没有任何石塔的影子,但是村子干净整齐,环境优美,是旅游的好地方。
7、
8、阜平茨字十六号台(小蓬莱),县保,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筑成,属雁门关一线内长城的敌台,南墙底部条石上刻有“小蓬莱”孔间诗题和一段文字记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f6d690102xzfi.html
2、活力金鸡,《闲逛随拍384 灵丘曲回寺石佛冢》等六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7c0eea0102wyw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