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院寺,终于凑齐了八大辽构

标签:
阁院寺文殊殿辽代窗棂旅游杂谈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北京古迹QQ群3月5日涞源活动日的第一站就是阁院寺,遗憾的是文殊大殿未能进去,预示着还要再来,简单在寺院里转个一圈,拍拍大殿外的斗拱,彩画,辽代的窗棂,经幢和铸钟,明代的山门,从窗缝看看大殿内四壁白墙,梁柱上清晰的彩画,后代的维修题刻,格外羡慕。据说白墙内有未揭示的巨大壁画,进了大殿也看不到。管理员帮助我们照了合影,非常和谐的参观经历。比较欣赏野娃老师写阁院寺的博客文章,介绍细致全面。这个文殊殿的建筑年代是根据寺内经幢上的题刻而猜测的,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是八大辽构中最老的建筑,辽代官做建筑的典范。
关于阁院寺文殊殿的山墙,山墙下碱与上身结合处有一圈木头层,这种木层在独乐寺山门建筑的山墙上也有类似的布置,下碱是标准砖,一般与墙体本身有隔潮设计,现代工艺是油毡之类的防水材料,可是木头材质也怕潮湿,所以不能肯定是隔潮湿设计。猜测可能是墙体坯体施工特制所用,因墙体处在抹灰层里,看不清內墙的结构,有这些垫木层的山墙,至少是清代留下的老墙。
参观完阁院寺,我也就收集齐了“八大辽构”,特别是今年登上应县木塔的内部参观,见识了辽代大木构建筑的宏大和精巧,也为其严重风化的状态所堪忧。借阁院寺之名,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视野,回顾一下对八大辽构的印象,无关大木构营造法式的专业知识,也无关辽代的建筑史,只是个人的参观记录。
所谓的八大辽构,民国时期就有此说法,早期包括三大士殿和善化寺的普贤阁,因为三大士殿被毁和普贤阁发现建寺金代题记而被移出辽构名单,而建国后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善化寺和阁院寺进入辽构名单,仍然保持了八个辽代的大木构建筑的数量(依据网上文章,《八大辽构最全档案》)。就观赏性来言,老六大辽构都是第一批国保文物,而这些伟大的佛教建筑所供奉的佛像直到今天居然还在,也就是辽代的彩塑佛像群体雕塑,正是因为要供奉这些宏大的佛像群体雕塑,才制造出如此宏大的佛殿建筑。比如奉国寺的七佛,为供奉七佛而建造了最宽的大殿,比如观音阁,巨大的观音像11米高,为供奉高大的观音而修造成楼阁的高度,再比如释迦塔,内部五层都供奉着不同的佛像群,产生了最大的木结构建筑,表达辽代皇家对信仰的虔诚。这种状态保真的大殿最有看头,寺院所附属的彩塑、彩画、壁画、碑石成为衬托大木结构建筑的绿叶,成为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后来加入的善化寺和阁院寺则没有那么幸运,只留下历代修缮的大木结构的框架,其他的都是新的。
2、八大辽构的看点记录。
我一直有个疑问,古代建立佛寺是依据佛像尺寸设计大殿,还是依据大殿建筑规模再设计佛像的大小,或者是佛像和所供奉的建筑是同时设计的,相辅相成。从辽构建筑上看,大殿的规模与所供奉的主佛像大小不可分割。完全是一体设计的绝世作品。所保存下来的早期彩塑中,供奉体系并不相同,从七佛到五佛再到三佛,以及明清时代多是三佛,或者单佛,大殿规模逐渐变小,能看到如此完整的早期七佛和五佛体系,真是我等的大幸,这些辽代供佛轨仪都成了世上唯一的实物遗存,再也没有可类比的同类建筑。可惜,连虔诚的信徒们也无法延续早期佛教的传统,汉传佛像的轨仪成为神秘的技艺,消失在普通人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