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浮雕中的佛传故事

标签:
清净化城塔西黄寺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关于须弥座上的八幅佛传故事浮雕,也叫释迦八相图,择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重要事迹,用八个连续的画面,展示其生平的一种佛传故事方式。具体描述释迦牟尼一生“受胎、诞生、出游、逾城、成道、说法、降魔、涅槃”八件事。这种八相图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已经有了,在敦煌石窟也有壁画出现,但查不到更多的石雕作品的资料。相比较石塔,清净化城塔的每幅面积在2.5-3平米,算是巨幅石雕了,可能是面积最大的石刻作品。而栖霞寺舍利塔每幅连边框长0.65米,高0.43米,合计0.28平米,是前者的十分之一,两者高浮雕的工作量差别很大,所以,清净化城塔的浮雕很平,缺乏突出的表现张力,图案展现的是平视的角度,与南唐的作品比较显得十分呆板,少了雕刻中灵魂的东西。作为美术和宗教艺术的外行,没有能力评论这些浮雕作品,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每幅作品中一个相同的局部细节进行比较,体现南唐版本的渲染能力,不得不佩服鼎盛时期的大师作品,同时为清代的版本感到惭愧,清代巨幅的石雕版面,好比一个110英寸的超高清显示屏,同样的内容,输给了南唐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也许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有一定的偏见,现代人越来越不看大屏电视了,整天抱着手机的小屏幕傻乐。
下面是对每幅浮雕的同一细节进行比较和说明,只代表个人肤浅的理解。对比图照片来自古迹寻游的博客。
第二幅为"降生"图。对比人物排列和衣饰,南唐版细腻,清代雷同简单。
第三幅为"出游"图。对比“出城”的画面,南唐版透视角度表达清晰,清代版平视交代不清楚,城门口的人物如同拥挤在家门口。
第四幅为"逾城"图。对比太子骑马中“云”的刻画,各有千秋,喜欢南唐版的云,与第一幅神像的云类似,细节有变化。
第五幅为"成道"图。对比牧女蒸糜图,南唐版有汉代石刻的风采。
第六幅为"说法"图。对比弟子像,清代版的半圆雕雕塑的艺术效果没有南唐版的人物侧面雕塑好。
第七幅为"降魔"图。对比风火轮,南唐版有夸张的造型,清代版简化了,魔怪造型弱。
第八幅为"涅盘"图。对比弟子像,南唐版由近及远的人物造型,跟着由大到小的变化,清代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