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天翔128的话说,这个石经幢不能单独成为寻访的目标,只能是搂草打兔子捎带手,也不知道他打了多少回兔子,找南庄村石经幢真是轻车熟路,我只是诧异这个石经幢竟然独自屹立在熙熙攘攘村庄的山坡上,难怪古迹朋友都担心会丢失,要不是围上一圈难看的铁围栏,远远遥望还以为是根半截电线杆杵在山岗上。
石经幢也称为经幢式塔,为了区别塔,我把4米以下的归纳为石经幢,一般的石经幢都保存在寺院中,而有石经幢的寺院都是流传有序著名的老寺院,比如:佛光寺,而北京的石经幢没有唐代的,一般为辽金时期,比如:戒台寺,云居寺,因为石经幢容易搬运,防盗成为难题,所以,一些地区把找到的石经幢集中存放在石刻园展示,比如:密云云峰山石刻园,最近去的应县木塔和净土寺,都有经幢的影子,有的也是收集来的,佛像古朴。
再回到南庄村石经幢,网上介绍:“金代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三月初立,保存完整,由于用青白石质,文字大都因风雨剥蚀不清,幢身呈等边八角形,盖为八角攒尖,圆项,底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缠枝花纹,雕有四龙头斜向外伸,颇为别致,幢通高2.44米。体态匀称优美。”关于四个兽头,好像不是龙头,更像是狮子头,而且姿态不同,有一只用手掌抚摸胸前的挂铃,似人形,有一只露出大牙,因为风化严重,失去了神韵,但是这种兽头的雕塑,让我想起不久前去的佛光寺,真容东大殿殿前的石经幢也有狮子头的雕塑。
说到佛光寺的石经幢,恐怕是建筑界最著名的石经幢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先后发现了建筑大梁上和石经幢上“宁公遇”留下的信息,从此确定佛光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崇高地位。而石经幢功不可没,那个石经幢底座也是有突出的狮子头雕像,保存的非常完好,数量是六只,有佛像,年代是唐代,857年,简直是个奇迹,只是没有乐伎的雕像。
石经幢上乐伎的雕像是个最大的特色,在辽金时期最为盛行,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石经幢是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里面就涉及了乐伎的故事,“有一天子名曰善住。与诸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大天受胜尊贵与诸天女前后围绕。欢喜游戏。种种音乐。共相娱乐。受诸快乐。”简直是过着一种有情调的大富豪的日子,念了这个经,就可以保持继续过这种人间天堂的日子,如果把这个圣经刻石竖立在山岗上(石经幢),老百姓也可以过平安快乐的日子。所以,我们从众多的石经幢残件上看到优美的乐伎造型,飞天妙音鸟的造型,还有双头妙音鸟的造型,感受到另一种精神世界的视觉享受,一种看得见的虚幻。
关于石经幢的乐伎雕刻,有最早影像记载的是戒台寺的,看资料是1933年左右拍摄的老照片,那个石经幢是一个复合件,乐伎雕刻部分石构件建于辽代,主体八面是结构是大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建月泉新公禅师灵塔的塔身。辣么复杂我也拎不清,反正还有一双石经幢,辽1077年的,是北京最老的石经幢,是纪念戒台寺创建者法均大师而建。
照片大概排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