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思颠窟,唐县几处石窟摩崖的探访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九月三日,北京古迹群唐县活动日,2014-2015年每年组织过一次,我没有参加,所以这次积极报名参加,至于去唐县看什么古迹一概不知,印象中有个水库中的摩崖造像。这次去了伊祁山摩崖石刻,明伏石窟,赛思颠石窟,卧佛寺摩崖造像,还有一些其它的小目标,天翔群主的博客游记描述的很清楚,只是辛苦他一个人旧地重游若干次,还要赔路费,不仅做导游还要加上披荆斩棘开路的活儿,突然感觉群主的形象变得很高大。
1、先说赛思颠窟,在网上查“赛思颠窟”,只有一条讯息,孙钢先生发表于1998年的论文“河北唐县赛思颠窟”,那时佛像还在,虽然是无头佛像,身躯依然动人。为什么叫“赛思颠窟”,因为石窟的摩崖石刻题记上有这样一句话“见北山南面岩石有相,即敬造石窟,中置容像,建名赛思颠”。可是赛思颠的含义始终没有正解。随后,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查到该石窟的全套拓片,报价1600元,名字不是赛思颠窟,而是比较传统的取名方式,以建造人的名字而命名的石窟,东魏石窟库狄太傅公石铭刻。所谓赛思颠,有人认为是古梵语发音翻译的不同,或者是建造者族语的地方特色,特指什么佛像无法对应,也有人认为是指山顶酬神的地方。而我自己为了记忆而望文生义,赛是指超过,思是指人类的思想,颠指最高峰,超过人类思想的高峰,就是赛思颠,只有是神能做到,赛思颠就是神的意思,而这个神就是佛祖本尊,汉字博大精深啊,注音也有乐趣。
赛思颠石窟建于武定三年(545年),非常巧的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武定三年,是一块岩石上的几行歪歪扭扭小字,现在被一个玻璃罩子保护起来,一不留神就被土埋了。而河北唐县的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石窟,北京的石刻与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只是唐县文物保护很大方,石窟在野外没有什么保护,石窟的佛像躯身几年前刚被人用先进的风镐工具全部取走了,周围垃圾遍布,杂草丛生,更衬托出石窟的野味。简直无语了,没有造像的石窟一样有着魅力,还有线刻摩崖造像,有珍贵的题记文字,石窟应该有更好的待遇。
2、再说明伏石窟,是以明伏村的地名而命名的石窟,当地人称之为“千佛洞”,因为河边石崖路径危险,村里人几乎都没去过。这个石窟是唐县之行最重要的目标,远看石窟建在唐河南岸,据说下层洞曾经有座大佛像,耸立在唐河弯曲的河套边的山崖中,有点像微缩版的雄伟的“乐山大佛”一样注视着唐河,河边山崖上明明伏着一座大佛,所以叫明伏石窟,嘿嘿,如果能保存到今天将是唐县的骄傲,可惜我们没有看见,只看见上洞保存下来的无头佛像,佛像石质如玉石一样泛着高硬度的亮光,带着岁月的包浆。特别是给骑狮子的菩萨引导带路的持灯童子像,正好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栩栩如生的抢镜造型。参观这个石窟洞需要攀爬山洞,展现了北京古迹群的团队配合,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恐怕要放弃寻找了。有关石刻介绍网上有。
3、再说卧佛寺摩崖,这个是唐县最大的摩崖造像,2013年已经成为国保。重现已经有12年了,请参考古迹巡游20140913唐县寻游之卧佛寺摩崖造像和天翔128河北唐县卧佛寺摩崖造像的博客。据清光绪《唐县志》载,唐县西北白合山东北有卧佛岩。但早已被土石埋没,1958年又在此处修建了小水库,其地名仍叫卧佛寺水库。2004年4月,在清理水库时使这座千年卧佛重见天日。据卧佛像北侧文字记载为北宋庆历五年(1045)造像。大佛为释迦牟尼涅槃卧像,保存完好,佛像在石龛内,头北脚南呈卧姿,身长4.97米,高2米。北侧有一立佛像。佛龛顶及南部共有大小浮雕像138尊。据河北省文物专家称:此种卧佛涅槃石像华北少有,与北京卧佛寺形同。这么厚重的古迹历史资源,摩崖造像的孤例,稀缺中的稀缺,再看看摩崖造像群,支着猴顶灯似的简易彩钢防水棚,又一次无语。
4、最后说伊祁山摩崖石刻,2011年才陆续发现的摩崖石刻,虽然在开放的景区之内,去往摩崖石刻的山路基本被毁掉,悬崖边上的山洞极其惊险,是一次冒险之旅,总算安全返回,找到20多处诗刻,最惊艳的是朱和尚洞的摩崖石碑,碑座是一个栩栩如生的赑屃,其造型可谓孤例,可惜我没有坚持到朱和尚洞。有关诗刻参考石强先生的《伊祁山石刻勘察记》。不明白和尚没什么要在悬崖下修炼,其实伊祁山山顶很平坦,是个修身的好地方。伊祁山最宝贝的石碑几年前被偷了,只留下一间空碑亭。现在新建众多的小寺庙单体建筑,其中有个双层石质建筑最老,里面有娘娘圣母像,整体石块雕塑,背板上有条双尾鱼图案,这个信仰很玄妙,山顶石碑有块明代的黑碑,说的是太子庵的重建,但是目前山上没有见到太子庵,有文字说太子庵是山上所有寺庙的总称,有点滑稽。另外去了几个小目标就不说了。
总的来说,唐县的古迹,依然遵循文物部门的传统,凡是不能带来利益的古迹是没有保护的。
参考资料:
1、孙钢先生发表于1998年的论文《河北唐县赛思颠窟》。
2、石强先生发表于2012年的《伊祁山石刻勘察记》
3、天翔128和古迹寻游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