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天翔128和古迹寻游的博客,自己单独去了门头沟仰山栖隐寺和白瀑寺,这两个寺庙有相似的特点,特点一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寺院,特点二都是依山而建大型寺庙群,特点三都是私人投资发展的佛教旅游景区,特点四曾经都是烂尾工程,区别是白瀑寺经过几年的连续建设业已成为西游记主题公园,而栖隐寺依然是烂尾,基础工程水电公路都已完成,这一烂尾就遥遥无期了,可惜栖隐寺仅存的两个金代小塔,几个石碑,还有摩岩石刻,都围在烂尾工程的院里,依然没有得到更好的待遇。
今天的北京人只知道妙峰山和妙峰金顶的寺庙,西山著名的古道都通往妙峰山,其实妙峰山寺院群最早创建也就是明朝末期,全盛时期在民国。而元代的时候,妙峰山只是个野山,而妙峰山的邻居仰山栖隐寺才是真正的老大,是国家扶持的大型寺庙群,我也是猜测,因为不久前天翔128和勤业斋带我去大工村找到元代的石刻,据说石刻所在地的山沟曾经是元代国家修建仰山寺的采石场,可见元代仰山寺的身份贵重。有文章说仰山栖隐寺创建时间很早,但公认为金代,两个金代的小塔是最好的证据,看了这两个组合塔,有感于金代砖塔的创意无限,虽然塔不大,各种砖塔的元素随意地组合在一起,用传统的眼光无法体会到塔的美。我一直疑惑金代建塔的诡异指导思想,结合白瀑寺的金代塔,双塔庵小塔的金代塔,都是继承辽塔变异的特色,而不是辽塔庄严大气中原汉传的传统基因。一个新兴的游牧政权,想建立自己国家特有的文化建筑,既不能接受被自己灭亡朝代的文化建筑,也没有能力自己全部创新,所以必须找到一条缝隙,组合变形塔就是最好最简单的选择,是一个新崛起国家的标志。而为什么这四个金代塔都是六边造型,而不是更稳定的八边造型,小塔用六角造型可以省材料吗。
仰山栖隐寺仅存的两个塔,最大的特点是曲线造型,先说三层密檐式塔,三层密檐都是斗拱造型,因为是六角塔,探出的塔檐形成优美的曲线,最绝的是塔身的六面也是曲线设计,形成一个细微的弧度,小小的塔身变得很灵巧,体会到匠心独特。可惜这个塔也遭到寻宝人的破坏,塔基和塔心都被凿出坑,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另一个大肚子塔更有特色,据说是唯一的造型,好像宝顶上加了三层屋檐,更适合陵墓灵塔的含义。这个塔的塔檐砖也是异型砖,斗拱造型砖,也是精工细作的手艺活,其塔檐探出更远,曲线更加优美,我是看不惯这塔的整体造型,也就是体型小,如果是大型塔,可能建造起来塔檐是比较麻烦的,不如十三天相轮来的简单稳当。
最想看的也包括仰山栖隐寺的摩岩石刻,零零散散地找到几处,其中最大一块摩崖内容最重要,有《重修仰山寺真迹铭》,有光绪年间三品顶戴栖隐寺监修,玉斌题诗,可以参看北京古迹群群友的相关博客,慢慢查询摩崖石刻内含的历史信息,记住这一天,桃花盛开,风吹花瓣飞舞如雪,桃花是年年新枝,而摩崖依旧看着桃花花开花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