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瀑寺,金代砖塔覆钵体上装饰的中国结

标签:
白瀑寺圆正法师塔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关于白瀑寺,全名是白瀑寿峰禅寺,如果能屏蔽了新建的寺院建筑,山谷中的风水果然显赫,我爬到建筑轴线北面的山顶,可能是所谓的“寿峰”,有一些老建筑的地基遗址,远看山谷四周的山峰,估计山顶上都有建筑的痕迹,试想如能在山谷中每个山头都有小庙和古道,虽然每个寺庙自身不大,但是联合起来展现一个辽金全盛时期的寺院。特别是在“寿峰”山顶,有一小段近似“鲤鱼背”的山梁,两侧是悬崖峭壁,天然的寿峰胜迹,结合附近的天然溶洞,天然巨型崖壁,编点故事,比起水泥造型公园似的大兴土木要环保省心。
关于白瀑寺及金代砖塔的传承,有三块碑记,参见双塔邨人老师的博客,门头沟碑文录26,白瀑寺1,白瀑寿峰禅寺产业之记,元贞丙申岁(1296年),门头沟碑文录27、28,白瀑寺2、3,金城山白瀑寿峰禅寺创建大悲千佛记,隆庆二年戊辰秋(1568年),门头沟碑文录29,白瀑寺4,白瀑院灵塔记,大金燕京宛平县金城山白瀑院正公法师灵塔记,皇统六年岁(1146年)。碑文读起来费劲,以我的初中毕业水平也就看看李新乐老师的注解,其中有个字,北京古迹群里刚刚讨论过,颐和吴老做过演变讲解,在白瀑寺碑里有现成的文字,让我记忆住这个古怪的字,“阃”,都阃: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个人感觉还是塔上的铭文最有意思,李老师在注解中标明,塔铭的落款是“仰山栖隐寺退居嗣祖、沙门希辩记”。希辩(1081—1149):江西洪州人。辽道宗时,希辩禅师被掠至燕京,住在燕京潭柘寺(时称华严寺),以“戒行高古”为大众钦服,被誉为“潭柘再来”。天德元年(1149)示寂于仰山栖隐寺。希辩禅师对曹洞宗传入燕京具有开创之功,堪称金元燕京乃至整个北方曹洞宗的鼻祖。
金元时期,特别是元代,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喇嘛教,在元大都都城一定是喇嘛教的天下,比如白塔寺,而汉地传统佛教也就潜入大都周围的山区,坚韧地生存,比如白瀑寺,仰山栖隐寺,潭柘寺(华严寺),虽然也得到皇家的推崇,也就是做做样子,随其自然的发展,看碑记,白瀑寺的下院有十一个,遍布附近的山村,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用意。看中国佛教史一书,宋以后的佛教,禅宗南方五家中,曹洞宗发展趋势居中,元代末叶,在北方忽然繁盛,乃出于意外。看曹洞宗略系谱,有青州-辨,可能就是指白瀑寺塔铭的作者,而更著名的万松老人行秀(万松老人塔),要比青州辨晚四代传承,正是这些高僧的努力,让佛教传承在民间延续,也是当时民间普世观的教育得到传承。
回到那个孤独的圆正法师塔,密檐塔没有斗拱的设计,取代斗拱的是垂云图案,这与仰山栖隐寺的小塔完全不同,砖块覆钵体上竟然有吉祥的装饰花纹,让覆钵体变得更有生活化,垂云装饰花纹按六角形塔分割成六份,分割用的花纹好像灯笼穗,又好像是中国结带着长长的穗,不知道是否是金代塔的原来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