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山(二),汉字佛经的基因库

标签:
石经山藏经洞雷音洞佛经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拜读了“钦点翰林”石景芬的《石经山访碑记》,感觉石经山已经没有游记中的古意,毕竟又过了二百年,说好的石浮图周围的刻字没有了一点痕迹,如今站在石经山藏经洞的大门口,仅有窥探里面佛经宝藏的一点欲望,结果发现都是堆砌的石碑厚度的刻经石板,除了雷音洞之外,其他藏经洞几乎没有一丝的观赏价值。在我等普通人眼里,石经山做为旅游的资源,除了石窟封闭的大门和几处摩崖刻字,两个石浮图和建筑遗址,现在的石经山和附近任何一座荒山的区别不大,石经山也就剩下爬爬山丘的野趣。
在中国佛教史上石经山拥有与几大石窟齐名的地位,可理论和现实有着天壤之别,同样是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和龙门石窟具有宏大的佛造像和壁画,通过夸张的艺术造型,让人类经过视觉而冲击心灵,这是一条没用语言的宗教传播途径,犹如佛教界的经典大片,不仅得到世界遗产的最高赞誉,也在旅游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商业价值更是首屈一指。而石经山的经藏,没有这样的视觉效果,只有储存着极少数高僧才能看懂的大量经文石刻,用汉字记录着印度发生的佛教传奇,一千年以来忠实地讲述着普通人听不懂的故事,这是一个天机不可泄露的乏味纪录片,没有观众。
网上查,房山石经由静琬大师在隋朝大业年间创刻起,师徒相传,代代接替,从隋一直延续到明,共经历6个朝代、一千年的时间,可谓持之以恒。石经山山上现有九个藏经洞所藏石经多为大型石碑,辽代时期已经藏满,达到存量的极限。所以,辽代之后的石经,木板佛经和纸质佛经都转移到山下的云居寺地宫储存,山上和山下的石经有明显的分界线,这是普通人不关心的知识点。综合这些佛经的总量,我猜用现代技术数字化,也不过是一个U盘的存量,可是几万年以后,也许一切归于尘土后,人类的文明也将消失,而留下的可能有石经山的佛经。
最近看了一本儿童读物,介绍世界上三个宗教,基督教的传承依据了《圣经》,书中有小孩子手捧圣经的照片,伊斯兰教传承依据了《古兰经》,书中有小孩子手捧古兰经的照片,佛教的传承依据了佛经,书中没有能力指出佛经的具体名字,书中有小孩指着一座山的照片,这座山就是石经山。其实信徒不是饱学之士,如何参透佛经的真谛,更不会关心佛经的正版传承,这类的宗教题目不适合我们普通人谈论。但可以举个例子,如果把佛经比喻成时间,我们每天在使用时间,不会在意懂不懂时钟的运行原理,再放大的说,我们人类从未离开过时间,确从不知道时间的来历。
借着石经山的参观,突然对汉传佛教的藏经有了兴趣,抓住机会学习一下枯燥的知识,我国佛教,传自印度。其佛经著作因翻译不同而解释不通。所以,汉字佛经是出自翻译家笔下的佛经,代表着翻译家自己的智慧,汉初洛阳白马寺的四十二章经是传承的开始,在《中国佛教史》书中指出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四人。最初的汉字佛经与这四位有着很大关系,最初的著作也叫四大翻译,《般若》诸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华严经》,而石经山所存佛经的目录我看不懂,关于佛经版本的专业论述更是一头雾水,我倒是希望这里也有精美的佛造像,可惜只有一组,很小的佛龛,我把造像和龙门石窟阿弥陀佛巨型造型比较,居然头发的样式有点像。
也许,石经山的石经在研究历史中的价值,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它的使命是忠实地记录历史,封闭而默默无闻,石经山就是已经连续储存了一千多年的佛教经典著作,其精准的基因,必定成为汉字佛教中的坐标参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