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2016-01-29 15:38:57)
标签:

石经山

金仙公主塔

石浮图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以前只知道有云居寺,不知道有石经山,几年前去云居寺参观了埋藏下地下密室的石经片,以为那就是佛家至宝的全部典藏,而不知最老的佛经及其精华在石经山的藏经洞里,秘不示人。有“小西天”之称的石经山,不仅有九座藏经洞,还有最老的佛殿雷音洞,有摩崖造像和石刻,有辽碑,还有唐塔,这里的唐塔不是寄存在高大庙宇屋檐下的摆设,而是耸立在野外山巅的丽人,虽然和它的同辈们长的差不多,但在石经山山峦的承托下,如绝世美人一顾倾城。特别是雪后,云开日照,乌云中一抹阳光打在金仙公主塔上,这是广袤大自然的舞台上专门给金仙公主塔照的追光灯,这个时刻只有群主和我,如梦境一般,静静地看着金仙公主塔的表演,群主轻声叹到,“老高应该来啊”。

金仙公主塔是北京八个半唐塔中名气最大的,我特别同意把这类唐代的石塔叫石浮图(参见古塔寻踪先生的博客(浅谈唐代石浮屠),不能叫唐塔,这类石塔是袖珍版的唐塔,微缩的石头模型,比如金仙公主塔是小雁塔的石头模型,如果叫它为“唐塔”,容易与唐塔那种高大伟岸的形象产生歧义,我就叫它“石浮图”或者“石浮屠”,该类塔的塔铭都这样叫自己是石浮屠,我尊重它们。

唐代的石塔,石浮屠有点类似小石窟的功能,里面可以供奉佛像,佛像可以雕刻在背板内部,也可以单独放置在塔心室内,这种石浮屠比石窟和大型唐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可以装卸移动,可以如石碑一样刻字,成本比砖塔和石窟要少很多,同样能传承着信徒虔诚的祝福。也许正是因为可拆卸,所以存世不多,后来被成本更低的经幢式塔所取代,没有了生存的空间。(部分参见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吴梦麟《金仙公主与云居寺房山石经》)

金仙公主塔塔身四壁都有石刻,其一是金仙公主塔得名之作,是塔身背板的铭记,王守泰写的《唐金仙公主请译经施田记》,这一铭记也成了北京寺庙庙产最早的四至刻文,弥足珍贵。文中提到磨碑寺,天翔群主带我去过,最然新修缮没有了老模样,但大殿内巨大的梁驮让人难忘。铭文摘抄:"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长公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又奏范阳县东南五十里,上垡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给山门所用。又委禅师玄法岁岁通转一切经。上延宝历、永福慈王,下引怀生,同攀觉树。粤开元廿八年庚辰岁朱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记山顶石浮屠后。送经崇福寺沙门智升,检校送经临坛大德沙门秀璋,都检校禅师沙门玄法。同前系独树村磨碑寺,东至到,南至河,西至河,北至他山,四至分明,永泰无穷。"

   其实背板除了上面的铭记,下面还有题刻,看不清而已,再说其二,在西壁板上的刻字是最早的,比金仙公主的铭记要早19年,原来金仙公主是抢了别人的买卖,为什么和尚不新立一座石浮图纪念伟大的恩人,反而是在一座有供养人的石浮屠图上再刻上金仙公主的铭记,难道是这些石浮屠图供养人的期限是20年,到期换人了,不得而知。北京文博网上《始建于唐开元九年的金仙公主塔》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其实该塔的最早建造年代应是开元九年,即公元721年。其中的重要依据就是西壁镌刻的《云居石经山顶石浮图铭并叙》。题记记述"陟彼高岗,思父母之劳瘁。以为福因业感,感口则福臻;行为善成,成功则行著。"并由比丘尼法喜、法澄及昆季合家眷属等共建石塔,都检校人僧高惠明供养,其目的一为纪念先亡父母,以尽孝道,二为感念佛法福臻,树善崇德。又因题记中提到"九仞之塔"并查阅民国老照片可知,此塔建造之初为九层檐佛塔,亭亭玉立于高岗之上,塔顶为宝珠攒尖刹,只因其年代久远,历经战乱,现仅存七层,塔刹无存”。其实西壁的石刻连管理人也不愿意提起,我也老眼昏花找不到,只找到一个“佛”字,就让它消失吧,我也喜欢叫金仙公主塔,不知佛的意思如何。

   第三处石刻是在正面,“塔身正面左上角有辽代题刻。题记竖刻楷体字,文曰:"永兴宫都部署权知军州事韩绍勋,与县郡夫人及儿女等去。太平六年正月十七日,因来巡礼烧香到此,睹尊」容伤缺不圆,再补接讫,合家永为供养。题记刻于辽太平六年(1026年),其内容记述永兴宫都部署权知军州事韩绍勋与县郡夫人及儿女一同前往石经山巡礼烧香,见佛像残缺不全,故补接齐全,并将此善行记于塔壁上。能大胆的在金仙公主塔上刻字的人不是一般人,32年后又一位韩大人同样惊动了石经山,他命人把藏经洞里面的石经都翻出来点了一遍,确认数量后又放回去封好,是历史上第一次清理石经,“据清宁四年(1058)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成就碑记》载,涿州刺史韩绍芳曾清点藏于石洞中的石经数量”。不知道刻字的韩邵勋和清点石经的韩绍芳是什么关系,老韩家与石经山有缘啊。

历史上第二次清点石经是尘封了858年以后的1956年,这次清点网上有详细介绍,也能载入石经山的史册。回到金仙公主塔,我只看见了三处隐约的刻字,据说还有第四处,在东壁,完全看不清楚了,浮雕造像和石刻文字就是石浮屠存在的意义,而建造特点就是方形厚石板和薄石板的组合,塔身用四块薄石板,浮雕一般在正面门板和背板上,比侧板要厚,塔基和塔檐都是方形的厚石板,叠涩檐板是上下各四道纹路,塔刹据说为攒尖,现在丢失看不到,以后看齐了北京八座半石塔后做个比较。综合来说,这些石浮屠的石料构件,与刻石经的板材基本相同,大石窝的汉白玉,磨碑寺的石板加工技术,大峪沟摩崖造像的练手,房山唐代流传至今的古迹,在1295年以后,这些蛛丝马迹,让我认识到形成唐代石塔的社会生产基础,唐代石浮屠的俊美,感谢古迹群。

   

金仙公主塔,323107,102407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石经山(一),雪后寻到金仙公主塔上的三处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