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胜海寺,寻访六座喇嘛塔

标签:
蝎子草祖师塔须弥座砖塔喇嘛塔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网上说胜海寺存有八座古塔,上月随古迹群活动去了一趟,看见其中六座喇嘛砖塔,胜海寺景区是收费景点,当天感觉整个景区只有我们一队人,景区内新建了胜海寺庙宇群,高大的殿宇都不入法眼,大家只关注古塔,胜海寺寺庙附近的5座喇嘛塔比较集中,寻访起来比较容易,一个小塔在寺庙前的孤立的大石头顶上,有点像凤凰岭的金刚塔,另外三座“品字型”摆放的小塔,在大殿右手的后山腰,据说造型少见,相轮的比例超过半个塔身,虽然修缮比较新,个头也小(4米高),也算是喇嘛塔中有代表性的造型,此次重点是胜海寺的祖师塔和宝山寺的喇嘛塔,两个塔极为相似,可以视为一奶同胞,祖师塔就在胜海寺左手的山腰,已修缮一新。
而寻找宝山寺塔比较艰苦,不是因为路途艰辛,而是去往宝山寺的山沟和宝山寺塔的周围长满了“蝎子草”,几乎没有人迹,必须从蝎子草上踏过去,必须经受住蝎子草的酷刑,竟然没有人退却,一人高荒草中前进的队伍传来一阵阵哀嚎,没有停止,勇敢向前抵达古塔下,群主说,前一次蝎子草熟了,比现在厉害10倍,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考验,当看到残破的喇嘛塔身影,蝎子草已被身躯踏平。
正是因为寻塔的疼痛,让我开始重新认识什么是喇嘛砖塔,我认为覆钵式塔的种类要细分,比如北京白塔寺和北海公园的大白塔,这些巨型的标志性纪念建筑,或类似镇塔之类的覆钵式塔,与喇嘛墓塔无关,不应该叫喇嘛塔,叫藏式塔也可以,只有针对墓塔叫喇嘛塔比较合适,所谓的喇嘛塔是指藏传佛教的有资历的高僧圆寂后的塔葬,一种最高等级的丧葬方式,比天葬和水葬的等级要高,但在内地流行只是元明以后寺院的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僧,而数量最多的是这种砖制喇嘛塔,各种类型的塔砖在制砖厂已经形成标准化制作,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成本和运输成本,比起石质材料的喇嘛塔要便宜的多的多,正式这种专业塔砖的标准化生产和施工,把建塔简化到比造房子还容易,也不惧荒郊野外和群山峻岭的地理位置难度,因为没有大型构建,化整为零通过人力就可以把所需造型的砖运到山顶,几个人工就可以快速修建一个优美的喇嘛塔,正是古代工匠对砖的智慧开发使用,让喇嘛塔变得简单易行。
胜海寺祖师塔和宝山寺祖师塔都是明代标准塔砖的范例,两个塔高在8-10米,都是双须弥座的设计,双须弥座的高度比例大于整个塔的大多半,而其典型代表的覆钵式瓶体和相轮的合起来高度只有塔高的一小半,在高出显得又细又小,从受力结构看这种设计稳定性好,施工难度小。
砖塔基础一般用条石或大型砖,宝山寺塔没有条石,估计被挪走,有明显的痕迹,地下和地表砖规则裸露,面对塔铭方向左侧有地宫拱形门洞也裸露,该塔的地基处在无防护状态,很危险。基础上面是六面双层须弥座,用小砖堆砌,外墙使用装饰砖,有两种花纹,花纹图案不知专业的名字,过渡层使用莲花倒角装饰,上斜面叫仰莲,下鞋面叫覆莲,图案一样,巧用,第一层须弥座花纹腰线好像木门扇的装饰线,第二层须弥座是塔的重彩部分,腰部有方形砖雕,每排三个图像,中间为菩萨像,两边是飞马或花草,砖雕比较粗糙,纯手工制造,虽然远远比不上大宅门内精巧的砖雕图案,但能在荒郊野外看到古朴的简单图案,比博物馆和大宅院更有意境,我们俗人不知什么图案的寓意,老百姓以为马就是行走的工具,就是现代的车,不论是天堂或仙境都必须有房有车,必须的。
覆钵式的瓶体是用小砖堆砌,十三天相轮采用的是专门的弧度砖,在砖厂内可以完成,这部分是喇嘛塔造型的亮点,但作为这种比例的喇嘛塔是明显的缩水了,象征意义而已,综合起来,这种类型的喇嘛塔,除了标准砖外,四种装饰外墙砖,转角装饰雕塑,方形砖雕,十三天相轮圆弧砖,莲花瓣造型砖,加起来也不超过十种的特殊造型砖,配套白灰米浆,就完成了塔的全部材料,可谓古代高度工厂化产品,难怪明清砖塔如雨后春笋,没有塔的寺庙都不好意思招摇了,寺庙后人纷纷给寺庙的祖师建塔,低成本制造的砖塔,让僧人们的理想成为现实。
宝山寺塔:(手机)
胜海寺祖师塔:
(上面飞马是摘自古迹寻游博客中的宝山寺塔,下面的飞马是胜海寺祖师塔新修补得,没有立体的云朵,有一只活蜘蛛,我用手机拍蜘蛛,没拍飞马图案,也不知是新的还是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