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的话题太大了,就如同它现在的公园面积,估计已超过颐和园,绕一圈10公里,一个小县城也不过如此。关于它未来的规划,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老百姓只是希望能在里面遛弯。
80年代初,我每周骑车上下班都从圆明园里面经过,夏天的林荫小路,能袭来一阵阵凉气,感到特别惬意,昔日的皇家园林,败落为荒野乱石,它没有一丝的尊严,我没有一丝的怀古,确总是不期而遇。
后来修了围墙,做为邻家公园,我们冬天滑冰,秋天摘果,再后来有了孩子,划船,碰碰车都成了津津乐道的回忆,现在说这些游乐设施都是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侮辱,是败家的规划,我也同意,但做为我们家的回忆保留在记忆中总可以吧。小老百姓的素质需要不断地提高。
现在的圆明园开始恢复失去的元气,围墙,道路,厕所,监控设备已经完全到位,遗址的标位,公园的绿化,遗失构建的回收,公园水域的治理,特别是3D实景模型的展示,彰显出圆明园的万园之园的霸气,但是,所有的建筑都是新建,也只能彰显我们现在的实力,确没有任何遗址建筑保护的意义,300年以前的绝世尊贵,我们没有什么可保护继承的,木质的建筑全部烧毁或自然腐蚀消失了,砖石的建筑被分解拆掉运走处理了,地基被反复挖掘复耕种庄稼了,剩下的只是根据图书馆绘画的猜测,不如让它永远停留在3D的模型之中,继续留给全国人民一个户外活动的遗址公园。
在圆明园40景中,我喜欢有部分遗迹存在的景点,比如最经典的大水法遗址,第二就是舍卫城遗址,不知道那段土墙的遗迹是不是真的,土墙两边的砌砖早就被拆走了,任由风吹雨打的土墙屹立不倒,在断墙处,其中三合土的层次依然十分明显,大概150公分一层,每打一层就要有停滞待胶结材料固化,然后接着打,严格的工艺顺序让我们今天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每层的缝隙,最然才300年,自我感觉有点历史感,这种感觉不是荒村野外的土坯建筑,而是这堵墙里面保卫过半个中国的古董佛教财富,也算是当时世界第一的佛教艺术博物馆。我们要保护这些印记,遗憾没有保护,没有警告措施,与杂草和建筑垃圾并存,恐怕不久又要被拆除,祈祷保佑舍卫城的土墙遗迹。
在舍卫城遗址最北面有土墙还砌筑一座高墙,土墙的基础是拆了其他建筑砖墙而简易堆积的,砖的尺寸是大城砖的制式,短边在180公分(用手比划),开始以为是老城墙,后来仔细琢磨,越来越像是靶场的挡墙,在老北京网找到答案,原是部队射击场的挡墙,不知什么年代的,猜测有50年的历史了,那墙上有游人的签名留念,正好可以挨子弹,如果子弹飞过这座挡墙,正好打在北五环的肖家河段,如果真有冤魂,才明白为什么那条路总有车抛锚,太爱堵车了。
没找到舍卫城3D模型,想象中有高大的城墙就是银行仓库的围墙,帝都十几万件珍奇宝藏就寄存在土墙之内,这里也是有重兵把守的圆明园城中之城,土墙曾经有过土豪的经历啊。
另外,奉上刘阳《三山五园旧影》的插图,我是带着这本书去的,致谢斑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