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120: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上)

标签:
严武奏表云屏石毗卢佛龛大佛洞屋形龛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巴中南龛摩崖位于市区城南的化成山上,驱车可以到达门口边的停车场。唐代(公元7-9世纪)佛教达到鼎盛,统治者推崇佛教,民众信仰普遍,为石窟造像提供了社会基础。巴中地处米仓道要冲,成为南北商旅和信徒的聚集地,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兴起。

南龛造像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延生佛”、“双背佛”、“观音菩萨”、“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南龛石窟为巴中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主要为隋唐时期造像。南龛石窟所塑造的人物风格明显受到唐时的长安、洛阳石窟艺术风格影响,注重写实,形神兼备。佛像面部丰满,身躯魁伟,菩萨雍容华贵,形似唐代宫女,力士威武勇猛,肌肉比较发达。

云屏石上的,大多是观音菩萨单身龛。

这块石刻,字体被破坏,看不出啥。


杜甫洗墨池。严武是杜甫的挚友,两家为世交。两人早年曾同朝为官,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二人同时被贬,严武被贬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司功参军。据说,光福寺得到皇帝赐名后,居住于成都浣花草堂的杜甫前来恭贺,与严武在南龛山喝酒吟诗作赋数日。


云屏石上的,大多是观音菩萨单身龛。

这块石刻,字体被破坏,看不出啥。

《严武奏表》碑位于云屏石正面,系巴州刺史严武上书唐肃宗皇帝,请求为南龛古寺赐名的奏表及皇上同意赐名“光福寺”的复旨。肃宗皇帝复旨:“其寺宜以‘光福’为名,余依。”唐肃宗赐名后,光福寺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香火不断、僧人众多的鼎盛时期。南龛石窟也以此为契机迎来了开窟造像的高峰,山崖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蜂巢般的龛窟。时至今日,这则《严武奏表》碑仍被看作南龛山的镇山之宝。

杜甫洗墨池。严武是杜甫的挚友,两家为世交。两人早年曾同朝为官,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二人同时被贬,严武被贬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司功参军。据说,光福寺得到皇帝赐名后,居住于成都浣花草堂的杜甫前来恭贺,与严武在南龛山喝酒吟诗作赋数日。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

南龛造像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延生佛”、“双背佛”、“观音菩萨”、“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大佛洞116号龛,隋初唐窟,位于南龛崖壁最上面一层,属于西方净上变造像题材,描绘了一个阿弥陀佛进经布道的场景,是南龛阵容大、配置高的豪华窟龛之一,是唐代造像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凿内外龛,内外龛间凿夹道,二重檐屋形窟。内龛三壁凿坛,坛上造像。正壁雕阿弥陀佛,左壁雕观音,右壁雕大势至。佛左侧雕西方世界的菩萨25身,右侧24身。夹道两侧壁下方各雕力士一身,上方各雕一身飞天。内龛龛媚上镂空雕伎乐、“西方三圣”相间像13组。内龛坛基正、侧壁浮雕壶门伎乐10组。



右边:大佛洞65号龛毗沙门天王造像,龛内的毗沙门天王头戴宝冠,锁眉瞋目,胸部铠甲饰兽头,腰系粗绳,铠甲下露百褶战裙,左手托方塔,右手拄剑,着靴踏夜叉、地鬼,全然一副降妖驱魔的威猛形象。从帽、靴特征来看,本尊天王为北方胡人形象。
左边:大佛洞60号龛(媚态观音),中间:地藏菩萨,是巴中最早的有纪年的地藏造像,乾元二年(759年)。

巴中石窟佛帐形龛雕刻精美,结构清晰,布局讲究,造型疏密有致,形式手法多样,图案纹样丰富,龛檐、龛楣、龛柱艺术形式多样而统一,装饰性极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特征。
大佛洞62号龛

巴中石窟的窟龛结构形式大部分为多重龛,外龛呈方形,内龛为佛帐形龛,内龛龛口立二门柱,有方柱、六角柱、八角柱、圆柱或瓜棱柱,柱上多饰方格、莲花、忍冬、联珠、回纹等,有的龙身绕柱。在柱头上方有的雕飞天伎乐,柱础上有的透雕缠枝莲茎。门楣上多华帐,垂华绳,有的还饰三角垂帐纹,或饰饕餮,或饰兽头,或雕伎乐,或雕“西方三圣”,或雕“七佛”。内龛龛口上方,有单檐或重檐屋顶,檐顶上饰山花蕉叶,檐下分格饰莲花、波状忍冬纹、联珠、花叶。

巴中石窟的窟龛结构形式大部分为多重龛,外龛呈方形,内龛为佛帐形龛,内龛龛口立二门柱,有方柱、六角柱、八角柱、圆柱或瓜棱柱,柱上多饰方格、莲花、忍冬、联珠、回纹等,有的龙身绕柱。在柱头上方有的雕飞天伎乐,柱础上有的透雕缠枝莲茎。门楣上多华帐,垂华绳,有的还饰三角垂帐纹,或饰饕餮,或饰兽头,或雕伎乐,或雕“西方三圣”,或雕“七佛”。内龛龛口上方,有单檐或重檐屋顶,檐顶上饰山花蕉叶,檐下分格饰莲花、波状忍冬纹、联珠、花叶。
龛檐有单层檐和多重檐之分。龛檐顶上多饰植物、灵、宝珠、瓦当等图案,形式为瓦当、瓦垅和屋檐造型,故人们将佛帐形龛俗称为“屋形龛”。重檐上层檐多饰方格莲花、花叶宝珠等图形纹样,方形单元纹样呈二方连续横向展开,雕刻手法多为浅浮雕形式;下层檐多饰卷草、灵兽、方格团花等纹样,呈方形单元纹样横向对称分布,雕刻手法为浮雕或镂空雕;重檐结构复杂,层次分明,不同龛窟样式各异,但又多样统一。
毗卢佛龛,该龛为南龛石窟神仙坡中规模最大的一龛。头戴宝冠,穿袒右袈裟,颈部戴饰物,右臂带臂钏,左手置于腹前,右手扶脚下垂,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龛口有二力士。




释迦说法

巴中南龛石窟的主体是佛教造像,但依然有少量道教造像,第104号龛是玉皇大帝造像,





七世佛


在南龛石窟-大佛洞区留着影。


佛像呈现菩提瑞像之态,深居龛内,造型端正庄严,体现盛唐时期“身端正”的造像范式。外侧有两尊力士像,肌肉线条刻画突出,威严勇猛,增强整体龛窟的视觉张力。



释迦说法

巴中南龛石窟的主体是佛教造像,但依然有少量道教造像,第104号龛是玉皇大帝造像,


佛洞83号龛双头瑞佛
大佛洞83号龛双头瑞佛,盛唐,此双头瑞佛造像为唐开元年间所造,居中者为双头瑞佛,佛像自肩部以上分出两颈,各长一头,共用一头光、身光。佛祖螺髻高耸,高鼻长耳,颈部蚕纹清晰,肩披镶有宝珠的深蓝色云肩,身着袒左袈裟,结跏趺坐于经坛之上,手掌厚实宽大,手指修长。左、右两侧立佛通肩袈装过膝,佛衣及地,衣纹呈“U”字形,神情庄重,赤足立于仰莲之上。这龛造像是目前四川地区唯一的一尊高浮雕双头佛像,在巴蜀石窟造像中显得异常珍贵。



七世佛


陀罗尼经文的经幢。这种经幢在不少石窟中都可以看到,同样被用作礼佛之物,信徒顶礼膜拜此物同样可以得到加持。这尊陀罗尼经幢开凿于唐天宝十年,凭借着这个年代成为四川境内保存最古老的陀罗尼经幢,可见地位非同一般。


第92号龛是道教三俗神,即财神、灶神、火神的造像。



大佛洞94号龛毗沙门天王造像,本龛为佛帐形双层龛,龛楣呈连弧状,龛内主尊为毗沙门天王,龛内四角立天王像3身、俗装男子像1身、地鬼像5身。
主尊毗沙门天王为圆雕像,后背未与龛壁连为一体,身着有鬼头饰物的铠甲,腰佩兽头腰带,腿扎绑腿,单手叉腰,巍然屹立于内龛中央,被两地鬼托举,并踏住腿间的地鬼。三地鬼虽然面目狰狞可恶,却心甘情愿地立在天王脚下,形象地表现出天王的法力与威严。龛口的方形龛柱上盘龙环绕,为该龛造像增添了气势。遗憾的是,主尊毗沙门天王的双手均残,现存双手为现代补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