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121: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下)

标签:
神仙坡老君洞天门石瘗窟观音殿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南龛造像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第
107号龛三世佛为隋代造像风格,线条粗犷、气势豪放。释迦、迦叶、弥勒三佛皆着通肩直垂式大衣,袒怀露腹,面相扁平。唐代造像已经世俗化了,在艺术手法上富于写实,造像丰满健美、雍容华贵。

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



南龛崖壁上尚存天宝十年 (751)、乾元二年(759)、会昌六年(846)、乾符四年(877) 等造像题记及历代妆修碑记、游记、其中有唐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 (759)游历该处时所题的《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十分可贵。这是老君洞。

老君洞内的唐代乾元二年(759) 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据传是目前发现的杜甫唯一书法,乃当今海内之孤品,自清末传开后,曾引起轰动,金石学家、收藏家及古董商无不梦寐以求。

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清代拓本。但《九日南山诗》的作者及年代考证,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关于《九日南山诗》的研究,前人主要得出两种结论。一是认为该诗为严武所作,由杜甫书写。二是认为该诗为南宋庆元五年巴州判府太中万公在重阳节登游南龛时所作。



神仙坡21号龛

图左:神仙坡16号龛如意轮观音像,此龛造像是巴中仅存的一龛唐代如意轮观音造像,也是一尊严格按照佛经仪轨雕刻的如意轮观音。主尊的6条手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慈大悲之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恼。左侧胁侍的天王戴宝冠,着铠甲,托塔,脚踏厉鬼;右侧胁侍的天王戴璎盔,着铠甲,执戟,二者皆威武雄壮。

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川北坟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护法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感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


鬼子母神又称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被称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南龛的鬼子母题材造像:68号龛雕刻于内龛龛基底部,81号龛单独成垂帐小型浅龛。造像中的鬼子母形象大同小异,均是头绾发髻,身材微胖,面容慈祥和善,怀抱幼子居中落座,左、右各坐4个肥胖可爱的光头小儿,一副唐代传统的妇人形象,不像是保卫儿童的神,更像一位享尽天伦之乐的慈爱母亲。



神仙坡左侧的老君洞、天门石。



鬼子母神又称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被称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南龛的鬼子母题材造像:68号龛雕刻于内龛龛基底部,81号龛单独成垂帐小型浅龛。造像中的鬼子母形象大同小异,均是头绾发髻,身材微胖,面容慈祥和善,怀抱幼子居中落座,左、右各坐4个肥胖可爱的光头小儿,一副唐代传统的妇人形象,不像是保卫儿童的神,更像一位享尽天伦之乐的慈爱母亲。



神仙坡左侧的老君洞、天门石。

在老君洞的左前方“山门石”,相传,此石从天上掉下,如同一扇大门般,矗立在南龛摩崖造像群的前方,石壁上镌刻着南海观音像供善男信女参拜。


南龛崖壁上尚存天宝十年 (751)、乾元二年(759)、会昌六年(846)、乾符四年(877) 等造像题记及历代妆修碑记、游记、其中有唐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 (759)游历该处时所题的《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十分可贵。这是老君洞。

老君洞内的唐代乾元二年(759) 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据传是目前发现的杜甫唯一书法,乃当今海内之孤品,自清末传开后,曾引起轰动,金石学家、收藏家及古董商无不梦寐以求。

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清代拓本。但《九日南山诗》的作者及年代考证,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关于《九日南山诗》的研究,前人主要得出两种结论。一是认为该诗为严武所作,由杜甫书写。二是认为该诗为南宋庆元五年巴州判府太中万公在重阳节登游南龛时所作。

南龛石窟-神仙坡

老君洞口上方的25号龛阿弥陀佛与五十观音,是巴中唯一的地藏与六道像,也是巴中少有的坐式地藏之一。龛内主尊为弟子装地藏菩萨,结跏趺坐,左手置于腹前,右手上举,手掌残缺。地藏菩萨头光与背光周围各有四组人物,上一组为佛像,下三组为六道。
底部为巴中民间书法家刘健公先生书写的“和平”,这是刘老先生在1955年86岁高龄的时候写的,上面是一条龙,下面是一头虎。

神仙坡21号龛

图左:神仙坡16号龛如意轮观音像,此龛造像是巴中仅存的一龛唐代如意轮观音造像,也是一尊严格按照佛经仪轨雕刻的如意轮观音。主尊的6条手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慈大悲之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恼。左侧胁侍的天王戴宝冠,着铠甲,托塔,脚踏厉鬼;右侧胁侍的天王戴璎盔,着铠甲,执戟,二者皆威武雄壮。
图右:释迦说法及供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