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95:潼南大佛寺

标签:
魏了翁石磴琴声七檐佛阁海潮音立地成佛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潼南大佛寺,位于潼南区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大圆觉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静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

大佛寺尚存大佛殿、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其中大佛殿堪称壮观,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阁飞檐,结构独特。可能因为地形地貌,没有按照中轴线布局,坐南朝北。


大佛寺尚存大佛殿、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其中大佛殿堪称壮观,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阁飞檐,结构独特。可能因为地形地貌,没有按照中轴线布局,坐南朝北。

这座七檐佛阁是潼南大佛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南宋,时为五檐,尽用琉璃覆盖,灿烂辉煌,是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之一。后经历代维修,明朝时改建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据说没用一铁一钉。2009年慈云寺方丈惟贤大法师亲笔为潼南大佛寺景区题名“中华佛祖道场”。


曾国藩题潼南大佛寺正殿山门:境讶虎溪,绿水一江环净域;地称鹫岭,青山万点拥禅关。
左宗棠题潼南大佛寺正殿山门: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进入大佛殿,大佛两侧有木梯可上下。潼南石刻造像与安岳石刻相近,潼南大佛寺有座世界第一的大金佛,是潼南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曾名列“蜀中四大佛”像石刻(荣县大佛 、潼南大佛、乐山大佛、石门大佛)。

释迦牟尼坐像,周身贴金,金光灿灿。像高27米,结跏趺坐,头系螺髻,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形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潼南大佛自宋经清以至民国四次装饰金身,是世界第七大佛、我国第一大室内饰金大佛。

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始凿于唐朝末年,先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开雕佛身,至南宋绍兴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为“蜀中四大佛”之一。看看大佛顶楼构造。

贾灵光题潼南大佛寺正殿:
碧水绕金身,致秋月扬辉、五龙焕彩、红岩拱翠、白塔飞霞,仙女七弦彻梓镇
黄罗开宝帐,看关刀演武、奎笔修文、救苦右随、观音左站,北禅千佛拜灵台

吴鸿恩集句题潼南大佛寺正殿:
困于心、衡于虑,不明乎善,不诚乎身,此亦妄人也已
以斯道、觉斯民,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岂曰小补之哉

大佛阁前端构造

观音殿,大门上悬赵朴初题匾,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 。

大佛寺以大佛为中心,共分布有窟龛131个,年代为隋唐至清代。东龛28龛,西岩103龛,造像题材主要为释、道、儒。这是玉皇殿西侧的几个龛。

先走一下西门方向。

了知亭。“了知”是佛教术语,指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与觉悟。

了知亭上来是非想池。看这环境,应该是利用了采石坑遗址。佛家“非想”的含义:指的是超越常规的思维和想象,即不受限于肉体和五感的思维与想象。

上非想池路边的心字台,应该是近年新刻。

回到观音殿这边,朝东边而去。

大佛寺以大佛为中心,共分布有窟龛131个,年代为隋唐至清代。东龛28龛,西岩103龛,造像题材主要为释、道、儒。这是玉皇殿西侧的几个龛。

先走一下西门方向。

了知亭。“了知”是佛教术语,指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与觉悟。

了知亭上来是非想池。看这环境,应该是利用了采石坑遗址。佛家“非想”的含义:指的是超越常规的思维和想象,即不受限于肉体和五感的思维与想象。

上非想池路边的心字台,应该是近年新刻。

回到观音殿这边,朝东边而去。

据介绍,大佛寺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

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游人拾级而上时,脚下便会发出“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其中七级回声特别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七情台上,有一亭,叫长乐亭,据墙上刻的《长乐亭记》介绍,登亭远眺,水天一色,青色万点拥禅关,令人心旷神怡,故名“长乐”。

据说,“石磴琴声”凿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早建1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大佛寺还有"海潮音"、"翠屏秋月"、"黄罗帐"、"合掌石峰"、"百仙岩"、"鉴亭"、"千佛岩"、"仙女洞"、"读书台"、"瑞莲池"、"鹰蛙石"、"关刀石"、"云岩飞霞"等十八胜景,

江边的“了翁亭”,又称“鉴亭”,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先生创修,高15米,宝刹擎空,亭角飞翘,亭映碧水,秀丽壮观。相传为南宋魏了翁读书处或为魏了翁所修。

据目前最早的和1993年版《潼南县志》,鉴亭的始建具体年代不详,但它第一次被修复的记录是在元代。镜(鉴)亭离涪江还稍远,应该是亭子可以倒映在亭下泉水的水面,如人临水照镜。

底楼有魏了翁塑像。魏了翁,邛州蒲江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人心又是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清丽悲壮。

崖壁上的摩崖。

走廊内,有新建的七个佛龛。

来到东岩,这里靠近江面,首先是开凿于隋开皇十一年(591)与大业六年(610)的道教造像三龛。


据目前最早的和1993年版《潼南县志》,鉴亭的始建具体年代不详,但它第一次被修复的记录是在元代。镜(鉴)亭离涪江还稍远,应该是亭子可以倒映在亭下泉水的水面,如人临水照镜。

底楼有魏了翁塑像。魏了翁,邛州蒲江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人心又是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清丽悲壮。

崖壁上的摩崖。

走廊内,有新建的七个佛龛。

来到东岩,这里靠近江面,首先是开凿于隋开皇十一年(591)与大业六年(610)的道教造像三龛。

它们的造像题记中存有‘隋开皇十一年’这样的明确纪年,距今已有1434年的历史。是巴蜀地区最早的宗教造像之一,还是我国早期道教造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顶天佛字,又称“立地成佛”,佛字高8.85米,刻于陡峭笔立的岩壁,为清同治年间(1870)云岩弗乘所书,书法质朴遒劲,气势非凡,十里之外清晰可见,为我国第一大摩岩“佛”字

天开图画

关刀石:传清咸丰年间,突然一巨坠下,形若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百姓疑为关公显圣,故建庙塑像,早晚礼拜。关刀石左侧是太乙真人。

还有童趣的雕像,这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早了多少年?上刻“打儿”,巴蜀风俗应该是求子嗣。



顶天佛字,又称“立地成佛”,佛字高8.85米,刻于陡峭笔立的岩壁,为清同治年间(1870)云岩弗乘所书,书法质朴遒劲,气势非凡,十里之外清晰可见,为我国第一大摩岩“佛”字

天开图画

关刀石:传清咸丰年间,突然一巨坠下,形若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百姓疑为关公显圣,故建庙塑像,早晚礼拜。关刀石左侧是太乙真人。

还有童趣的雕像,这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早了多少年?上刻“打儿”,巴蜀风俗应该是求子嗣。

海潮音:佛寺东岩壁陡峭削,古人题刻“壁立万仞,遗爱千年”。岩顶有一酷似老鹰的巨大怪石,游人立于鹰岩之下,能听到一片海潮之声从岩壁深处传来,宛若立身于海浪澎拜的大海岸边,令人顿时心旷神怡,胸心颤动。

江对岸的潼南县城,如今成了县级区。

崖壁上,集中了七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此崖壁集多个年份不同的洪水水位题刻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洪水在此境内的状况,对探索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江对岸的潼南县城,如今成了县级区。

崖壁上,集中了七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此崖壁集多个年份不同的洪水水位题刻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洪水在此境内的状况,对探索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后一篇:川北环线96:潼南双江古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