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94:武胜段家大院·潼南独柏寺
标签:
段氏家族潼南宝缄塞清代观音殿唐代寺庙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段家大院是宝箴塞修建者段氏家族的生活起居空间。大院是早先的住宅,段襄臣,作为段氏家族的族长,深知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保护家族安全的重要性。为了守护乡亲与家族成员,他在1911年决定在段家大院西侧的山脊上,开始建造宝缄塞。


边墙构造

正殿后门。

正殿的侧后


后殿传为清康熙五十四年创建,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旧名观音殿。悬山建筑,面阔五间,其中两侧梢间降低了屋架高度,与明间和次间错檐隔开。

后殿前廊柱础。

后殿内的木框架,墙瓦都是新的。

后进是大院的高台
这座四合院落由长长的回廊连成一体,居住之人无论烈日当空还是暴雨倾盆,均可不受任何影响地来往于各个房间。

清一色用宽1尺、长1.5米的石条铺地的大天井,保持着原貌,从而可以令人想象当年段家大院的恢宏气势。

东侧的院子,一样有回廊,中间是砂石地。与主院的走廊最宽。

屋内不少影视剧照片,这里成了摄影基地。

主堂屋,用于祭祖及接待来客。

一廊的卧室,都是民国款式。


清一色用宽1尺、长1.5米的石条铺地的大天井,保持着原貌,从而可以令人想象当年段家大院的恢宏气势。

东侧的院子,一样有回廊,中间是砂石地。与主院的走廊最宽。

屋内不少影视剧照片,这里成了摄影基地。

主堂屋,用于祭祖及接待来客。

一廊的卧室,都是民国款式。

寺庙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历经唐、宋、元各代修缮改建,现存正殿采用单檐歇山抬梁式木结构,是西南地区现存最古老建筑之一
。正殿建在素面台基上,台基四周窄宽不一。台基前端两侧分别砌垂带式踏道,踏步两级。正殿通高6.7米,台明高0.7米.

正殿曾被独柏小学长期使用,2020年进行过全面重修。从之前的旧照片来看,重修前的正殿和后殿屋脊做工简陋,且正殿的戗脊还有部分破损和缺失,均采用合瓦屋面,亦无瓦当和滴水。重修后按古制恢复了正殿的屋脊、鸱尾、垂兽、瓦当、滴水,改合瓦屋面为筒瓦屋面。


正殿曾被独柏小学长期使用,2020年进行过全面重修。从之前的旧照片来看,重修前的正殿和后殿屋脊做工简陋,且正殿的戗脊还有部分破损和缺失,均采用合瓦屋面,亦无瓦当和滴水。重修后按古制恢复了正殿的屋脊、鸱尾、垂兽、瓦当、滴水,改合瓦屋面为筒瓦屋面。

四角亮柱施斗拱,斗拱形制为五铺作双下昂,角柱升起,面阔三间。


步入殿内。据《潼南县志》(民国四年版)记载,独柏寺始建于唐代,旧名慧日院。寺内曾有一尊高丈余的佛像,由巨柏雕成并饰金,独柏寺也因此得名。然而,岁月无情,那尊巨柏雕成的佛像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记载。



步入殿内。据《潼南县志》(民国四年版)记载,独柏寺始建于唐代,旧名慧日院。寺内曾有一尊高丈余的佛像,由巨柏雕成并饰金,独柏寺也因此得名。然而,岁月无情,那尊巨柏雕成的佛像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记载。

殿内彻上明造,明间梁架结构与宋代“法式”中的“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相符。正殿用柱比较“奢侈”。不仅是用材硕大,而且数量上并没有采用北方宋(金)元时期民间庙宇常用的“减柱造”做法

正殿内部梁架(进深方向)


边墙构造

正殿后门。

正殿的侧后


后殿传为清康熙五十四年创建,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旧名观音殿。悬山建筑,面阔五间,其中两侧梢间降低了屋架高度,与明间和次间错檐隔开。

后殿前廊柱础。

后殿内的木框架,墙瓦都是新的。

后殿的墙上,保留着文革时期的语录。
前一篇:川北环线93:武胜宝缄塞
后一篇:川北环线95:潼南大佛寺

加载中…